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中国人对节日的认知表征和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30 20:26

  本文关键词:中国人对节日的认知表征和行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节日 认知表征 行为研究 民间文化心理学


【摘要】:节日一直是民俗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但是节日心理方面的研究却较少。在党中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下,中国文化建设如火如荼。作为文化重要符号的节日,尤其是传统节日的复兴和倍受重视,西方洋节的引入和时兴,让中国本就博大精深的文化呈现出日益繁荣的大好局面。包罗万象的节日现象下,隐藏着国民重要的民族特质和价值追求。本研究拟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民间文化—节日,梳理国民对节日的文化建构,探讨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和行为。 本研究共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国人对节日的认知表征,包括研究一和研究二。研究一运用卡片归类法收集被试的资料进而聚类分析得出:(1)国人的节日认知表征体现为五大簇:中华传统民俗节日、中国纪念日、世界纪念日、起源西方宗教和校园、网络文化的新潮节日(以下简称新潮节日)和历法节日。(2)五簇节日集中反映国人的价值诉求、民族特质和时代精神,是其宝贵的精神世界的缩影和体现。研究二用问卷调查法对节日的喜好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国人的节日认知表征系统呈现中西合璧的多元化特点:最喜爱的节日列表(前20名)中共有10个中国节日,类属于中华传统民俗类节日和中国纪念日类节日;也有10个西方节日,类属于世界纪念日类和新潮节日。(2)国人较喜欢在气温适宜、充满希望和收获的春秋两季过节。(3)最喜爱的节日(前20名)中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的节日多蕴含着性别或城乡群体之间不同的价值追求和情感诉求。(4)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得到充分认可和传承,传统民族或文化元素(如家国观念、天人合一观念、祈子、祭祖等)较稳定,“感恩”和“孝”的价值得以提升;时代建构和孕育着新的文化表征;若个体(群体)接触某种文化的机会频繁,会增强其对文化差异的觉知;新形势下国人用自己的方式对新潮节日做出应对。 研究三是本研究的第二部分,主要用质性研究法探讨国人的节日行为(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结论:(1)在中国,春节和圣诞节期间人们的情绪状态以高兴、激动和喜爱热闹为主。(2)春节有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相配套的严格或者约定俗成的仪式,体现在时间范围、情绪特征、着装服饰、饮食习惯、仪式行为等方面;圣诞节在中国则没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或者说没有文化立足的沃土,仅仅是种节日形式或方式。(3)节日的功能是两大节日受国人喜欢的原因,春节在中国的综合功能要大于圣诞节。(4)随着对传统文化地位的宣传和认知,国人能够自觉的去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实质,并且有意的继承和发扬。(5)春节仪式中涉及中国价值观等隐性的核心层面,是国人强大的潜意识能量;人们只是对圣诞节新奇的形式感兴趣,因此外来文化不会动摇国本。 政府应采取包容的文化态度,既发展中国本土节日,也应该允许外来或新兴文化的发展;并根据节日的不同文化价值,有针对性的采取各种形式和手段,,促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丰富中国人的文化多样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关键词】:节日 认知表征 行为研究 民间文化心理学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2.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1 引言9-11
  • 1.1 选题缘由及问题提出9-10
  • 1.1.1 节日的文化价值和意义9
  • 1.1.2 国家的高度重视9-10
  • 1.1.3 研究现状10
  • 1.2 问题提出10-11
  • 2 概念界定11-14
  • 2.1 文化11
  • 2.2 节、日、节日11-12
  • 2.3 节日与文化12
  • 2.4 节日的作用机制12-13
  • 2.5 节日的功能13-14
  • 2.5.1 节日的教育功能13
  • 2.5.2 节日的社会功能13
  • 2.5.3 节日的文化功能13-14
  • 2.6 表征(认知表征)14
  • 3 相关理论14-15
  • 3.1 冰山理论和洋葱理论14-15
  • 3.2 文化表征理论和场域认同理论15
  • 4 研究一国人对节日的认知表征15-23
  • 4.1 研究目的15
  •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15-17
  • 4.3 聚类分析的结果17-20
  • 4.3.1 聚类分析的分析结果17-19
  • 4.3.2 聚类分析的最终研究结果19-20
  • 4.4 分析与讨论20-23
  • 4.4.1 与身份认同、民族认同和儒家“忠”文化的心理表征相联系的中国纪念日类节日20-21
  • 4.4.2 与宗族(或家族)和儒家“孝”文化、繁衍生命相联系的中华传统民俗节日,注重群体性、血缘性、娱乐性21-22
  • 4.4.3 世界纪念日22
  • 4.4.4 起源西方宗教或国内校园网络文化的新潮节日22
  • 4.4.5 根植于小农经济的节气节日(或历法节日)22-23
  • 4.5 结论23
  • 5 研究二国人对节日的喜好度的调查研究23-28
  • 5.1 研究目的23
  • 5.2 研究假设23-24
  • 5.3 研究对象与方法24
  • 5.3.1 研究对象24
  • 5.3.2 研究方法24
  • 5.4 结果24-26
  • 5.4.1 季节喜好的结果24
  • 5.4.2 最喜欢的节日列表24-25
  • 5.4.3 节日喜好的结果与讨论25-26
  • 5.5 讨论26-28
  • 5.5.1 传统民族文化元素(如家国观念、祭祖等)较稳定,“感恩”和“孝”的价值提升 ..1826-27
  • 5.5.2 时代建构和孕育新的文化表征27-28
  • 5.5.3 若个体(群体)接触某种文化的机会频繁,会增强其对文化差异的觉知28
  • 5.5.4 新潮节日下的国民适应28
  • 6 研究三节日的行为研究28-35
  • 6.1 研究目的28-29
  • 6.2 研究假设29
  • 6.3 研究对象与方法29-30
  • 6.3.1 研究对象与被试29
  • 6.3.2 访谈设计与研究程序29-30
  • 6.3.3 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30
  • 6.4 访谈结果30-34
  • 6.4.1 关于两大节日的起源30-31
  • 6.4.2 关于两大节日的行为表征31-33
  • 6.4.3 关于两大节日的重要作用和喜欢原因33
  • 6.4.4 关于两大节日的去留33-34
  • 6.5 分析和讨论34-35
  • 6.5.1 过节的情绪34
  • 6.5.2 节日的功能和价值应用34
  • 6.5.3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具有鲜明的文化底蕴和仪式行为,圣诞节无仪式行为,但也有其独特的魅力34
  • 6.5.4 从节日的去留看两大节日的地位谈应对34-35
  • 7 总结35-37
  • 7.1 展望与不足35
  • 7.2 总结论35-37
  • 参考文献37-39
  • 附录39-41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41-42
  • 致谢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华;;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与精神家园建设[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佟玉英;宋洪飞;张微;;论集体潜意识与文化的关系[J];才智;2010年34期

3 张承平,万伟珊;文化的普适与包容——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于桂敏;贺丽励;;中美传统节日折射出的深层文化内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5 李峰;;节日的功能及其社会学隐喻[J];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6 张九海;高嘉;;网络新兴节日发展评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09期

7 卿臻;;民族文化认同理论及其本质探析[J];前沿;2010年07期

8 孙体楠;;大学生继承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佐斌;秦向荣;;中华民族认同的心理成分和形成机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魏屹东;;认知表征的方法论:隐喻、假设与建模[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本文编号:9502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9502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2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