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人文生态若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1 03:10

  本文关键词:人文生态若干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文生态 人文文化 人文精神 自然生态


【摘要】:人文生态学是随着当代生态哲学的日益深入而得出的科学概念,是人文哲学和生态科学相互渗透、整合而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以人文文化为主要研究内容,探讨人文文化与其所赖以发生和演进的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在人类文明发生之初,人文文化就开始了它的发展历程,中西方人文文化源远流长而又丰富多彩,因此可以说,人文生态是伴随文明发展而不断生成演化的人类文明进步的环境机制。只是近代以降,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分野逐步加大,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度发展,社会对科学技术及其带来的物质财富的需求不断增大,科学理性逐渐僭越了人文价值的规范和适用范围,造成了科学文化对人文文化的遮蔽,人文文化日趋式微并且呈现极不完全的状态。由此种人文文化引领形成的人文生态以至人类社会的整个文化生态必然不是一个健全的、可以持续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因此,对当代人文生态的研究势在必行,而对它的概念的界定也因此具有了基础和根本的意义,本文就在这种前提下展开对人文生态的产生和概念内涵的研究,试图在具有丰厚历史感的人文文化的基础上,分析现代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即对人的主体地位的掩盖和人的本质追求的忽视,随之进行一些人文生态基本规律的初步探讨。 文章引言部分介绍论题的提出和意义,指出人文生态的研究是理论和现实的实践使然,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正文部分共分三章来阐述文章主要内容。第一章说明人文文化是人类超越性追求的精神文化成果,人文生态是在中西方人文文化和现代生态科学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概念,其研究是在人文文化的多维度、多层次的视角展开,运用生态科学的整体性和系统研究的方法去分析人类现代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指出只有解决人文生态的危机,才能进一步解决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的大文化生态上的危机。第二章重点阐明本文中人文生态的概念内涵和功能意义,重点对人文生态的生态特性包括整体性、生命性、动态性及环境适应性和独有的人文特征包括价值性、开放性和历史性进行阐述。第三章对人文生态建设的观念层次、制度层次和文化环境的营造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设想,认为人文生态在观念层次上的建构包括树立批判意识、建构科学的人文精神和进行审美教育,在制度创新过程中首先应培育制度意识,在文化环境的营造方面应该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以民族文化传统为根基,建设多样化的人文文化环境。结语希望通过对人文生态的研究引起人们对人文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重视。
【关键词】:人文生态 人文文化 人文精神 自然生态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C0
【目录】:
  • 引言6-7
  • 一、人文生态学的理论渊源7-20
  • (一) 中西方源远流长的人文文化8-10
  • (二) 现代生态学理论的形成发展10-13
  • (三) 人文生态学提出的必然13-20
  • 1、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状态和生存困境13-16
  • 2、人文文化是人类超越性追求的文化成果16-17
  • 3、人文生态学的提出17-20
  • 二、人文生态的概念及内涵20-30
  • (一) 人文生态的概念内涵20-26
  • 1、人文生态的生态特性22-24
  • 2、人文生态的人文特性24-26
  • 3、人文生态的内在构成26
  • (二) 人文生态的内容及其功能26-30
  • 1、人文生态的基本内容26-28
  • 2、人文生态的功能28-30
  • 三、彰显人文精神,,建设当代人文生态30-40
  • (一) 观念层次上的建构31-34
  • 1、以批判精神作为生长点31
  • 2、建构科学的人文精神31-33
  • 3、将审美教育作为重要环节33-34
  • (二) 制度层次的创新34-36
  • (三) 文化生态环境的营造36-40
  • 1、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36-37
  • 2、以民族文化传统为根基37-39
  • 3、以人文文化多样性为生态选择39-40
  • 结语40-42
  • 主要参考文献42-45
  • 后记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晏辉;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与人文精神(笔谈) 当代价值冲突的人文生态解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6期

2 邵志忠,杨通江;人文生态旅游开发与西部乡村社会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03期

3 熊霖,潘灵霞;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台声.新视角;2005年05期

4 孙杰远;;论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J];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5 刘西琳;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同步发展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交相辉映——代发刊辞[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杨叔子;文明以止 化成天下——纪念我国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周年[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7 罗黎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辩证关系探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龚彬;;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8期

9 李丽;周东启;;对斯诺“两种文化”理论的批判与反思[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余保刚;;促进两种文化交融 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过竹;;人文生态旅游保护区: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品牌战略的实施平台[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晏辉;;科学发展观:悖论与出路[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张胜义;;化学社会学——化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A];2006'全国兄弟省市理化检测与质量控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周素卿;;都市地理学的理论光谱与发展趋向:从人文生态学派到后现代主义[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李敏;;关于人文文化与社会文化教育的若干思考[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6 蒙景阳;;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社会学分析[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谢清果;;科学文化——反思科学的观念结晶[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8 郭锡伯;;中加数学教育的比较与思考[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9 柳洲;陈士俊;;两种文化与创新型国家的发展动力[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磊;;“两种文化”冲突的和谐意义[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公平;极限状态下的中国人文生态[N];中国保险报;2006年

2 西安市灞桥区委书记 陆治原;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 建设人文生态新城区[N];经济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王良才 张志丽 通讯员 郭庆 张森林;牛郎故里营造靓境 和顺胜景游客如云[N];晋中日报;2010年

4 舒春平 温常青 陈万金;打造人文生态家园[N];人民公安报;2009年

5 陕西省政府研究室 西安世园会筹备办;西安世园会 令世界瞩目西安[N];西安日报;2009年

6 “武当之道”课题组供稿;武当之道[N];中国旅游报;2009年

7 晏辉;论财富、德性与幸福[N];光明日报;2007年

8 王守智 刘玉泰;建设人文生态旅游基地是平凉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N];甘肃经济日报;2005年

9 记者 于烈;“行摄昌平”摄影大展揭幕[N];文艺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靳淑琴 通讯员 卢青泰 李根明;安泽:借人文生态支点发力[N];山西经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子贵;论“两种文化”矛盾与人文精神的构建[D];吉林大学;2006年

2 毛天虹;创造视角下的两种文化交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3 秦嘉远;景观与生态美学—探索符合生态美之景观综合概念[D];东南大学;2006年

4 王f ;面对失落的文明——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中的人文主义倾向[D];山东大学;2009年

5 王建平;中国现代语境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赵云波;严复科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7 李彦荣;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庆顺;坡地建筑生态文化设计创意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9 李利;自然的人化[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卫丽红;人文生态若干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2 肖丹;与自然的对话[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3 杨爱华;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的原因[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4 秦亚君;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5 薛源;语文教育的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华;两种文化观在20世纪中国的演进与哲学反思[D];山西大学;2006年

7 王龙;企业安全文化的科学建构[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8 赵慧芳;生态批评视野中的沈从文创作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9 周志远;论我国近代新闻学理论的研究视域(1918-1949)[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杨国伟;中部崛起视野中的中东部互动发展与经济合作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519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9519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1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