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群体行为涌现机理的理论模型构建

发布时间:2017-10-04 00:33

  本文关键词:群体行为涌现机理的理论模型构建


  更多相关文章: 群体行为 涌现机理 理论模型


【摘要】:群体行为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群体行为,对缓解社会张力,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贡献,而部分不良群体行为,对社会的破坏性也是十分巨大的,例如近年来高发的官民冲突,就给政府和人民幸福生活带去了很多不良影响。要理解各式各样的群体行为,首先必须弄清楚一般性群体行为的涌现机制,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群体行为涌现机理的理论模型,研究共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模型构建。首先采用文献法,将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进行分析、比较、整合,整理群体行为在酝酿、启动、爆发、平息四个阶段中的关键作用因素,在逻辑上汇总得出群体行为成因的关键因素。其次,以时尚行为、谣言、球迷骚乱、官民冲突四类具有代表性的群体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查阅及逻辑分析的方法,结合之前得出的四个关键因素,分别构建四类群体行为成因的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群体行为成因的一般机制。 第二部分,模型验证。(1)以孟连事件、陇南事件、瓮安事件、池州事件为研究对象,以事件发生的过程为依据,验证研究一中群体行为的涌现机制。(2)把研究一获得的结果同弯美娜、张书维等人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本文的理论模型。(3)通过周小刘用Agent动态模型模拟官民冲突事件,,再次验证本位的理论模型。 研究结果: 1、研究一的结果显示,(1)个体日常生活经验中所出现的个体认知及情绪,是群体行为发生的先决因素(2)个体向群体转换的关键变量在于自我概念的提升,而自我概念的提升源于群体认同感,群体认同感的出现使内外群体的区分变得明显,区分就必然产生矛盾,因此群体认同感是个行为向群体行为过渡的核心。(3)导火线的刺激使得个体的个体情绪迅速在社会认同感的基础上转化为群体情绪,群体情绪的性质决定了群体行为的方向。(4)在对抗性强的群体行为中,个体参与群体行为所需要的付出成本远高于平平淡淡的群体行为,个体在参与这种高成本的群体行为时,群体效能感是关键变量,群体效能感高,群体行为向显性对抗方向发展,群体效能感低,群体行为像隐形对抗方向发展或者被别的发泄方式所代替。(5)经过文献分析得出,引起时尚行为最主要的因素在于个体的认知情绪与群体认同感变量,群体认同使社会中的人群出现各种群体分类,有了分类就会有差距,个体追求积极自我的本能,使个体想要向更优越的群体靠近,于是在行为、言语、穿着等各个方面想优越群体靠近,大众的追捧就出现了时尚行为。(6)生活琐事刺激着每一个个体,是个体产生相应的认知与情绪,当某一类刺激使大多数人产生了不良情绪,又有相关信息在传递,那么这则消息就会得到大多数人的共鸣与传递,自然成为谣言。(7)球迷骚乱及官民冲突的发生发展均需具备个体的认知与情绪、群体认同、群体情绪与群体效能。通过研究一,本文获得了四类典型群体行为的涌现机理理论模型,即认为个体的认知与情绪、社会认同、群体情绪、群体效能四个关键因素是群体行为发生的一般性前因。 2、研究二的结果显示,本文构建的理论模型具有良好的解释力与效度。
【关键词】:群体行为 涌现机理 理论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6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36
  • 1.1 研究背景8-10
  • 1.2 文献综述10-33
  • 1.3 问题提出33-34
  • 1.4 研究设计34-36
  • 第2章 研究一 群体行为涌现机理的理论模型构建36-57
  • 2.1 研究目的36
  • 2.2 研究方法36
  • 2.3 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36-57
  • 2.3.1 归纳以往理论,提取群体行为成因的关键因素36-42
  • 2.3.2 文献法,结合四个关键变量,构建四类群体行为涌现模型42-51
  • 2.3.3 整合前两步得出群体行为涌现机理的一般理论模型51-55
  • 2.3.4 讨论55-57
  • 第3章 研究二 群体行为涌现机理理论模型验证57-70
  • 3.1 研究目的57
  • 3.2 研究方法及步骤57
  • 3.3 研究过程与结果57-70
  • 3.3.1 案例分析法验证群体行为涌现机理模型57-65
  • 3.3.2 对比以往研究,验证本模型的合理性65-66
  • 3.3.3 Agent 动态模型演示法,验证模型66-70
  • 第4章 综合讨论70-73
  • 第5章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73-75
  • 5.1 本研究的创新73-74
  • 5.2 本研究的局限74
  • 5.3 未来展望74-75
  • 参考文献75-8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81-82
  • 致谢8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维军;;风险社会与公共危机视阈中的农民利益诉求机制解读——以云南省“孟连事件”为案例[J];长白学刊;2009年02期

2 王赐江;;群体性事件类型化及发展趋向[J];长江论坛;2010年04期

3 于建嵘;;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1期

4 陈丽华;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源、特征及防范[J];党政干部学刊;2002年07期

5 刘旭东;;群体性事件深度剖析[J];党政论坛;2009年01期

6 孙日华;;警察如何公开信息——从“邓玉娇案”引发的思考[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郭雍;;“群体性事件”引发的对中国法治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年03期

8 陈利波;;厦门PX事件对我国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09年03期

9 范明;中外“群体性事件”问题比较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10 赵克;;群体性事件的根源分析及其化解——基于社会运行机制的分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本文编号:9676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9676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9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