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唯物史观视域下西方消费社会的反思与超越

发布时间:2017-10-04 06:11

  本文关键词:唯物史观视域下西方消费社会的反思与超越


  更多相关文章: 消费社会 生产社会 西方消费社会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社会


【摘要】:消费社会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生产方式变革、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变迁的必然结果,是从生产社会逐渐发展而来。西方消费社会是消费社会的最早样态,也是20世纪西方社会变迁的显性现象。西方消费社会通过制造大量的产品,从而极大地改善了大众的物质和文化消费生活,提升了大众的综合素质。然而,西方消费社会遵循资本逻辑,使人和社会符号化,使大众深陷消费主义的陷阱之中。因此,从人的本质实现和全面发展角度看,西方消费社会不适合人类的长期生存,必然要被一个更高阶段的消费社会所取代。 依据唯物史观,本文探讨了西方消费社会的特征、形成原因、本质及其跨越性等问题。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背景、意义、研究思路、国内外理论的研究现状等。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西方消费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西方消费社会的形成原因及其危机。第四部分探讨了西方消费社会的本质及其历史影响。第五部分基于当代中国正处于转型期这一历史现状,提出了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社会的设想。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社会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科学消费观为理论指导,实现对西方消费社会的跨越。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社会,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消费对促进和提升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有利于更好地解放和发展当代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更好地抵制西方消费社会的扩张。
【关键词】:消费社会 生产社会 西方消费社会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3.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1章 引言7-17
  • 1.1 问题的缘起7-10
  • 1.2 国内外消费社会理论的研究现状10-13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的概述10-11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的概述11-13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以及目的13-17
  • 1.3.1 研究方法13-14
  • 1.3.2 研究思路14-16
  • 1.3.3 研究目的16-17
  • 第2章 西方消费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17-27
  • 2.1 西方消费社会的发展历程17-19
  • 2.2 西方消费社会的特征19-27
  • 2.2.1 西方消费社会的特征之一:消费导向性20
  • 2.2.2 西方消费社会的特征之二:符号化消费20-23
  • 2.2.3 西方消费社会的特征之三:作为主体的大众的变化23-24
  • 2.2.4 西方消费社会的特征之四:文化的产业化24-27
  • 第3章 西方消费社会的形成原因及其危机27-37
  • 3.1 西方消费社会的形成原因27-33
  • 3.1.1 西方消费社会的形成原因之一:生产力的发展27-29
  • 3.1.2 西方消费社会的形成原因之二:生产关系的变迁29-30
  • 3.1.3 西方消费社会的形成原因之三:上层建筑的调整30-32
  • 3.1.4 西方消费社会形成的主导性原因:资本逻辑32-33
  • 3.2 西方消费社会的危机33-37
  • 3.2.1 西方消费社会加剧了生态危机34-35
  • 3.2.2 西方消费社会加剧了社会危机35
  • 3.2.3 西方消费社会加剧了人的生存危机35-37
  • 第4章 西方消费社会的本质及其历史影响37-43
  • 4.1 西方消费社会的本质37-39
  • 4.2 西方消费社会的历史影响39-43
  • 第5章 跨越西方消费社会: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社会的建构43-59
  • 5.1 处于消费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应构建社会主义消费社会43-45
  • 5.2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社会构建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其优越性45-48
  • 5.2.1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社会构建的合理性45-46
  • 5.2.2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社会构建的可行性46-47
  • 5.2.3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社会的优越性47-48
  • 5.3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社会的模型48-52
  • 5.4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社会的构建路径52-59
  • 5.4.1 在经济领域坚持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52-53
  • 5.4.2 在政治领域坚持完善相应制度53-56
  • 5.4.3 在文化领域坚持科学的消费观56-59
  • 结语59-61
  • 参考文献61-63
  • 致谢63-65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仰海峰;消费社会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拓展[J];河北学刊;2005年03期

2 郑红娥;;消费社会理论反思[J];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07期

3 余旋;陈晓端;;消费文化语境下的教师角色嬗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海栋;;后现代美学中文艺媒介的意义浅析[J];新学术;2007年02期

5 马新莉;;路在何方——从卫慧、棉棉看消费社会语境下女性写作的境遇[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丁颖;;消费社会中广告创意的自我救赎[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王华;;试谈消费社会与生态文明的悖论[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王佳佳;沈克印;王健;;论消费社会语境下的体育休闲[J];浙江体育科学;2008年03期

9 王建华;;消费社会视野中的大学[J];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23期

10 董卉;;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J];职业时空;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后现代消费社会身体的走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董金平;;消费社会视域中的女性身体塑形——以“蔷薇老妈”整容个案为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3 许斗斗;;时尚消费的社会力量[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徐琴;;论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5 李鹏;;消费价值体系与消费社会的产品设计[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6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韦示;;中美合作会议:研讨上海商业与文化历史[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8 殷晓蓉;;传播学思想的“激情”演进——从传播学角度解读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9 童世骏;;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10 陈瑜;;娱乐性重构:消费社会与电影文化——从张艺谋《千里走单骑》说起[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宏维;隆胸:消费社会对女性身体的控制[N];南方日报;2006年

2 宁逸;消费社会的文学走向[N];文艺报;2003年

3 赖大仁;“消费社会”与文学走向质疑[N];文艺报;2003年

4 潘明朗;消费社会为何来得如此步履蹒跚[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5 何兵 李军 特约记者 李永辉;营山县工商局“借壳”构建消费社会大调解 效果佳[N];四川科技报;2010年

6 溪桥;我们为什么消费[N];天津日报;2004年

7 赖大仁;随波逐流还是有所坚守[N];文艺报;2004年

8 仰海峰;消费社会的理性审视[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柳五;消委应该被赋予公益诉讼的权力[N];东莞日报;2010年

10 金惠敏;消费社会与自然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荣昌;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形态的转折[D];四川大学;2003年

2 王又佳;建筑形式的符号消费[D];清华大学;2006年

3 夏莹;作为一种批判理论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D];清华大学;2005年

4 张爱丰;消费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朱麟飞;后现代社会视野下的消费方式变迁[D];吉林大学;2009年

6 邹晓霞;商业街道表层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7 韩欲立;物体、消费与符号[D];复旦大学;2007年

8 李辉;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鞠惠冰;消费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华霞虹;消融与转变[D];同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高生;唯物史观视域下西方消费社会的反思与超越[D];华侨大学;2013年

2 李政勇;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下的休闲文学[D];扬州大学;2007年

3 唐波;欲望的凝聚与叙述[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若溪;消费社会背景下的娱乐广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霍志静;异质的形态与同质的逻辑[D];清华大学;2003年

6 李先游;论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文化理论[D];新疆大学;2005年

7 吕维克;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社会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余可丽;消费文化下的《江南都市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徐艳;消费文化下奢侈品广告的符号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李婷婷;消费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690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9690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d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