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偏差青少年社会联结的社会工作服务研究
本文关键词:促进偏差青少年社会联结的社会工作服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偏差青少年 社会联结理论 社会工作服务 程序逻辑模式
【摘要】:偏差青少年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一些学者对如何减少青少年偏差行为进行了研究,提出青少年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并非是单一的,而与个体复杂的主观认识和生活情境密切关联。社会联结理论在解释青少年偏差行为的成因方面恰恰是一个综合主观和客观原因的理论体系。本论文基于课程实习期间接触到的以社会联结理论作为基础为偏差青少年提供社工服务的X项目。论文以程序逻辑模式为研究框架,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联结理论视角下的偏差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社会联结理论为促进偏差青少年社会联结的社工服务提供了理论视角,也提供给社会工作者介入偏差青少年一个明晰的框架。不过,由于社工自身和外在环境的限制,社工在开展服务方面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等情况。论文在深入了解X项目服务的基础上,以社会联结理论为视角深入挖掘社工在偏差青少年服务中的有益经验,并对社会联结理论指导社工开展偏差青少年服务的适切性进行了讨论,最后笔者对X项目中的社会工作服务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并对社会工作在我国专业化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偏差青少年 社会联结理论 社会工作服务 程序逻辑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导言10-21
- 1.1 研究背景10-11
- 1.1.1 选题缘起10
- 1.1.2 研究问题10-11
- 1.2 研究意义11
- 1.2.1 理论意义11
- 1.2.2 实践意义11
- 1.3 文献述评11-17
- 1.3.1 青少年偏差行为成因的文献研究11-14
- 1.3.2 对偏差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的文献研究14-16
- 1.3.3 文献总结16-17
- 1.4 概念界定及研究框架17-21
- 1.4.1 概念界定17-19
- 1.4.2 研究框架19-21
- 第2章 研究方法21-25
- 2.1 研究方法的选取21-22
- 2.1.1 参与式观察21
- 2.1.2 访谈法21
- 2.1.3 文献法21-22
- 2.2 研究过程22-25
- 2.2.1 资料收集22
- 2.2.2 研究资料的分析22-23
- 2.2.3 质性研究的可信性问题23-25
- 第3章 需求评估和理论运用25-32
- 3.1 需求评估25-28
- 3.1.1 社工开展需求评估的过程25-26
- 3.1.2 需求评估结果26-27
- 3.1.3 社工开展需求评估的现状与不足27-28
- 3.1.4 对社工开展需求评估的不足的分析及建议28
- 3.2 理论运用28-32
- 3.2.1 选择社会联结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原因29
- 3.2.2 社工对社会联结理论的把握程度29-31
- 3.2.3 对理论运用不到位的分析及建议31
- 3.2.4 本章小结31-32
- 第4章 资源投放和服务产出32-40
- 4.1 资源投放32-35
- 4.1.1 资源投放32-33
- 4.1.2 资源投放的不足33
- 4.1.3 对资源投入的建议33-35
- 4.2 服务产出35-38
- 4.2.1 服务产出35-36
- 4.2.2 服务产出的不足36-38
- 4.3 服务产出方面的有益经验38-40
- 4.3.1 活动中的成功经验38-39
- 4.3.2 服务方式的多元化39
- 4.3.3 本章小结39-40
- 第5章 服务成效和影响因素40-50
- 5.1 服务成效40-47
- 5.1.1 青少年社会联结现状的改变40-45
- 5.1.2 社工对服务成效的评估方法和过程45-46
- 5.1.3 对服务成效的分析和建议46-47
- 5.2 服务影响因素47-50
- 5.2.1 外部影响因素47-48
- 5.2.2 内部影响因素48-49
- 5.2.3 本章小结49-50
- 第6章 结论50-60
- 6.1 研究发现50-53
- 6.1.1 社会联结理论指标建立使服务具有操作性50-51
- 6.1.2 亲子关系的改善是解决问题的根本51
- 6.1.3 促进青少年参与的关键是提供活动平台51-52
- 6.1.4 价值体验是提升青少年奉献感的核心要素52
- 6.1.5 法制教育能减缓青少年冲动型犯罪52-53
- 6.2 讨论53-55
- 6.2.1 社会联结理论在实务指导中的优势53-54
- 6.2.2 社会联结理论在实务指导中的局限54-55
- 6.3 社会工作服务经验的总结和思考55-58
- 6.3.1 社工服务中的有益经验55-56
- 6.3.2 社工服务中的不足56-57
- 6.3.3 对促进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思考57-58
- 6.4 研究贡献及局限58-60
- 6.4.1 研究贡献58
- 6.4.2 研究局限58-59
- 6.4.3 下一步研究空间59-60
- 参考文献60-64
- 致谢64-65
- 附录65-66
- 卷内备考表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红,王胜;偏差行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某社区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高春凤;;优势视角介入“边缘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思考——以香港“协青社”为例[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刘桂秀;冯银甫;杜艳芳;周宗斌;辜转荣;简峰;;青少年心理问题与行为偏差及其干预策略[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4 何芸;卫小将;;“叙事治疗”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当中的应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黄雅玲,李金龙,陈微;行为偏差未成年人的维权问题思考[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02期
6 张昱,费梅苹;社区矫正制度的社会学视野[J];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7 裴敏超;;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社区介入机制探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费梅苹;“融和型”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探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马良;;青少年社区矫治的本土模式和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彭善民;张宇莲;马志勇;沈黎;;都市社会工作资源整合模式探索——以上海A区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实践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本文编号:9691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969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