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的自由思想—一种社会性自由人格的阐释
本文关键词:潘光旦的自由思想—一种社会性自由人格的阐释
【摘要】: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由西方向外界扩散。到1840年,它与另外一种文明形态在东亚的舞台上相遇了,现代化强大的拓展力,使古老的中国陷入全面的危机。在这种大背景下,为了改变危局,国人对国家的未来的出路做出一系列的探索,在此过程中,自由主义逐渐引入中国。潘光旦受到清末民国初的改造国民性思潮的影响,游学美国,选择提升国民品质的优生学,以期实现自己救国的宏愿。在多年治学的过程中,潘光旦以自己特有的优生学的视角,对民族品性和社会现状展开一系列的反思,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人文与生物互动的人文生物学说,人与环境调适的位育学说、以及对人价值的重视的人文思思想。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国民性问题、学科分化支离、填鸭式的教育、人格的蔽陋,逐渐以潘氏独特的方式被认识和凸显。在此过程中,自由逐渐进入潘光旦的视野,在融合其先前思想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自由思想。在其自由的思想中,自由的人格居于核心的地位,并以其为轴心,向下推演出“明”、“恕”、“节”等自由环节,向上推演出社会和民族层次的自由的构建,最终形成了以人格自由为核心,包含个人、社会、民族等多个层次,涉及个人的自主、人与人相契,人与环境的调适等多个角度的自由思想。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潘光旦从自己的优生学出发,对人的先天的“根柢”有特别的强调。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良民族品性的优生学方案;在对填鸭式的教育和学科分化问题的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教育和学科汇通的思想。与其他的自由思想相比,潘光旦的自由思想有鲜明的特色。如对生物因素的强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合理化的构建,对人价值的极端的重视。但不容否认的是,其自由思想也存在若干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关于“明”以及自由价值的问题。最后,民国的时局使得其具有浓厚改良的色彩的自由思想注定无法实行,新的情境仿佛为其提供了展现自身价值的希望。
【关键词】:自由 人格 }\矩 明 恕 节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0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言9-14
- 一、研究缘起及文献综述9-12
- 二、研究的意义、思路12-14
- 第二章 潘光旦对国情的经验性反思14-27
- 一、潘光旦的反思视域15-20
- (一)人文生物学15-17
- (二)位育17-19
- (三)人文思想19-20
- 二、国民性、蔽陋20-27
- (一)国民性问题20-22
- (二)蔽陋22-27
- 第三章 潘光旦自由思想的形成27-43
- 一、自由之初识27-30
- 二、自由之辨30-32
- 三、一种自由的人格32-36
- 四、自由的推演——由“己”到“群”36-43
- 第四章 自由的实现:根柢、教育、汇通43-49
- 一、根柢的改良43-45
- 二、教育和汇通45-49
- 第五章 潘光旦自由思想简评49-55
- 一、一种寓社会性于个人之中的自由思想49-50
- 二、对生物性因素的强调与科学色彩50-51
- 三、对个人与社会、自由与秩序关系的妥帖化处理51-53
- 四、值得商榷之处53-55
- (一)关于“明”的问题53
- (二)关于自由价值的问题53-55
- 第六章 结语55-57
- 参考文献57-59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59-60
- 致谢60-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光旦论通识教育[J];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03期
2 何斯民;;潘光旦先生居滇生涯[J];学术探索;2007年05期
3 徐唯辛;;民国知识分子系列——潘光旦肖像[J];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10期
4 叶菊艳;;先辈贤哲潘光旦[J];教育与职业;2007年07期
5 王燕妮;;潘光旦,心存百般忍让[J];基础教育;2007年08期
6 吕文浩;通才潘光旦[J];国际人才交流;1996年05期
7 李工;重读潘光旦[J];教育文汇;2005年05期
8 贺雄飞;;“瘸腿的雅各”潘光旦[J];教师博览;2009年07期
9 赵会凯;潘光旦望族研究述论[J];克山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10 陈湘锋;土家民族的“助产师”——纪念潘光旦先生逝世三十周年[J];民族团结;199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吕文浩;;1949年前后潘光旦政治思想转变初探[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2 李崇高;;潘光旦优生思想研究——纪念我国早期优生学家潘光旦教授诞辰100周年[A];第五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0年
3 吕文浩;;再论潘光旦的自由思想[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4 吕文浩;;论潘光旦民国时期的中国民族观[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利兵;跨越两个时代的潘光旦[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2 任嘉尧;一代学人潘光旦[N];团结报;2001年
3 史轩;潘光旦:做学问要一点一点日积月累[N];新清华;2008年
4 叶隽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留学史、学术史、思想史交叉视域中的潘光旦[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5 龙其林;拒绝在沉默中遗忘[N];团结报;2011年
6 李工;认识潘光旦(上)[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黄柏权 贺雄飞;一位学者和一个古老民族的新生[N];中国民族报;2009年
8 宗亮;1949年前后的雷海宗[N];中华读书报;2013年
9 葛兆光;重读潘光旦先生[N];光明日报;2001年
10 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吕文浩;“不合时宜”的另类现代化思考[N];团结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军;潘光旦人文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靳亚飞;潘光旦的自由思想—一种社会性自由人格的阐释[D];苏州大学;2016年
2 徐光;潘光旦政治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丽艳;潘光旦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4 王新;潘光旦优生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5 宋军威;中国现代民族优化的思考[D];河北大学;2008年
6 温华熙;潘光旦通才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7 夏佳佳;潘光旦与中国近代优生学的创立[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81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981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