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前半期土地占有条件下华北乡村领袖与乡村共同体治理
发布时间:2017-10-07 23:23
本文关键词:二十世纪前半期土地占有条件下华北乡村领袖与乡村共同体治理
【摘要】:华北地区是黄河文化的典型区域,其低产、多灾的旱作农业特点和多姓聚居、数家大族并存,土地占有阶层严重分化等人文社会特征,导致了乡村政权可以在几大族姓中流转,而非集中于一人之手,同时以土地占有为核心的乡村经济关系的划分,使得土地占有数量多的地主豪绅成为了乡村中的领袖人物。 二十世纪前半期华北地区的乡村社会有两种乡村领袖:一是村长、保长等担任公职的正式乡村领袖,一是虽未担任村内公职人员,但仍可以主导乡村事务的非正式乡村领袖,如乡绅等。这两种乡村领袖都充当了乡土社会的控制力量,是乡村共同体的核心,对乡村共同体的秩序和规范管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乡村领袖的选举虽名义上是民主选举,但实质上有名无实,大多掌握在拥有大量土地的人手中。从客观条件上讲,缺乏土地的农民经济地位低下造就了他们对政治冷漠的性格;从主观条件上讲,地主豪绅拥有土地、宗族支持、学识、声望、能力、空暇时间等资本,尤其是有土地资本这一最关键、最重要的资本。这两个条件就使得他们拥有了以经济地位谋求政治统治地位的优势。并且,其他象征资本也都以土地资本的占有为前提,才使乡村领袖有充足的资源去关注和解决村庄内外的事务,从而能更好的把握乡村共同体的治理。 另外,乡村领袖在村庄中具有核心权威地位,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去建构整个乡村社会。对内,乡村领袖进行苛税抵制、慈善、交通、教育、调解纠纷、仪式事务的领导;对外,乡村领袖以本村利益为核心来进行村外关系的经营,这些都说明了他们是一村之长,从各方面来把握和维护村民个体和村庄的整体利益,从而使农民接受领导,团结凝聚在一起,实行以乡村领袖为领导核心的乡村共同体治理。 总之,笔者以二十世纪前半期华北地区典型村落为考察对象,从农业生产条件及乡村人文社会特点、乡村领袖的充任资本、选任条件和乡村共同体治理的表现四个方面来分析土地占有、乡村领袖与乡村共同体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乡村领袖是乡村共同体的核心,而乡村领袖的产生又以土地资本的占有为前提的结论,同样也证实了华北地区乡村共同体的存在。
【关键词】:华北地区 土地占有 乡村领袖 乡村共同体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2.82;K2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7
- 绪论7-13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7-8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8-11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11-12
- 四、创新之处12-13
- 第一章 二十世纪前半期华北地区乡村社会结构与乡村共同体13-24
- 第一节 农业生产条件13-15
- 一、气候条件13-14
- 二、地理条件14
- 三、耕作制度14-15
- 第二节 乡村社会结构15-19
- 一、以多姓为主的村落15-17
- 二、土地占有的阶层的分化17-19
- 第三节 乡村领袖与乡村共同体19-24
- 一、关于乡村共同体的争论19-20
- 二、乡村共同体的内涵20-21
- 三、乡村领袖的内涵21-24
- 第二章 乡村共同体下土地占有与乡村领袖的充任资本24-49
- 第一节 近代华北地区的乡村基层政权24-26
- 第二节 正式乡村领袖充任条件26-38
- 一、土地资本27-33
- 二、宗族支持33-35
- 三、象征资本35-38
- 第三节 正式乡村领袖选任条件38-44
- 一、选举规则与方法38-41
- 二、选举实质41-44
- 第四节 乡村共同体下非正式乡村领袖的资本占有44-49
- 第三章 乡村领袖与乡村共同体治理49-61
- 第一节 乡村领袖与乡村共同体治理的劣势表现49-50
- 第二节 正式乡村领袖与乡村共同体治理的表现50-58
- 一、经济力量表现50-52
- 二、对内仪式表现52-54
- 三、对外利益把握54-56
- 四、教育体现56-58
- 第三节 非正式乡村领袖与乡村共同体治理的表现58-61
- 一、造福乡里58-59
- 二、抵制苛税59-61
- 结语61-63
- 参考文献63-68
- 致谢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先明;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晋中为例[J];近代史研究;2005年02期
2 郑起东;近代华北的摊派(1840—1937)[J];近代史研究;1994年02期
,本文编号:9906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990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