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曾向唐朝皇帝称臣——隐藏在百济人墓志中的历史真相
本文关键词:日本天皇曾向唐朝皇帝称臣——隐藏在百济人墓志中的历史真相 出处:《文史天地》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百济 足利义满 日本列岛 唐朝皇帝 东晋南朝 中国皇帝 倭国 历史真相 中原王朝 室町幕府
【摘要】:正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上,中日两国虽隔海相望、一衣带水,但政治关系始终若即若离。自汉朝以降,中国皇帝以朝贡和册封为纽带,与周边国家建立起外交关系,逐渐构成了学者所称的"东亚文化圈"。东汉至东晋南朝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地方政权也曾主动请求中原王朝册封,凭借后者的威望完成了列岛的统一,并在与朝鲜诸国的角逐中获取一席之地。但此后,除室町幕府的足利义满将军短暂向明朝称臣外,日本在多数时候都游离于中国的朝贡体
[Abstract]:In the long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and Japan, although the two countries across the sea, a narrow strip of water, but the political relationship has always been remote. Since the Han Dynasty to descend, the Chinese emperor to pay tribute and canonization as a link.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gradually formed what scholars called the "East Asian Cultural Circle." from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Eastern 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e local regimes on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 had also voluntarily requested the canonization of the Central Plains Dynasty. With the latter's prestige, the archipelago was reunified and won a place in the race against North Korea. But then, with the exception of General Suriyman of Muramachi's shogunate, he briefly called on the Ming Dynasty. Most of the time, Japan drifted away from the tributary system of China.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
【分类号】:K242;K313.2
【正文快照】: 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上,中日两国虽隔海相望、一衣带水,但政治关系始终若即若离。自汉朝以降,中国皇帝以朝贡和册封为纽带,与周边国家建立起外交关系,逐渐构成了学者所称的“东亚文化圈”。东汉至东晋南朝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地方政权也曾主动请求中原王朝册封,凭借后者的威望完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子敏;驳《“百济略有辽西”记事初探》[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都守熙,郑成宏;百济语研究概要——百济语的起源及发展史简述[J];当代韩国;1997年02期
3 都守熙;百济语研究概要之二——百济前期的语言[J];当代韩国;1997年03期
4 金锦子;;论百济与北魏的关系——以百济的上表文为中心[J];东疆学刊;2006年04期
5 拜根兴;;入乡随俗:墓志所载入唐百济遗民的生活轨迹——兼论百济遗民遗迹[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周裕兴;;从海上交通看中国与百济的关系[J];东南文化;2010年01期
7 唐烈;;略论百济外交政策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以420年至475年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7期
8 范毓周;六朝时期中国与百济的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J];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05期
9 都守熙;百济语研究概要之四——百济后期的语言[J];当代韩国;1998年02期
10 张荣芳;;唐代史书对百济的记载与认识[J];唐史论丛;2006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锦子;;试论百济与北魏的关系——以百济的上表文为中心[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周裕兴;;从海上交通看中国与百济的关系[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荣芳;;唐代史书对百济的记载与认识[A];唐史论丛(第八辑)[C];2006年
4 苗威;;百济前期疆域述考[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四辑)[C];2013年
5 冯立君;;韩国与中国近30年百济史研究述要——以对外关系史研究为中心[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五辑)[C];2013年
6 金锦子;;试论5世纪中叶至6世纪中叶新罗与百济的同盟关系[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7 拜根兴;;《大唐平百济国碑铭》关联问题考释[A];唐史论丛(第八辑)[C];2006年
8 李宗勋;张暾;;7世纪前期的东北亚政治关系与白江之战[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拜根兴;;高句丽、百济遗民关联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孙泓;;2011-2012年度朝鲜古代史研究综述[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四辑)[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帆;“百济堂”低价进京[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奚林忠;《甜蜜的事业》百济乡版[N];南宁日报;2010年
3 黄展佳;便民卫生服务站建到村[N];南宁日报;2008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杨泓;中国南朝对百济佛教文化的影响[N];中国文物报;2009年
5 刘秋明;邕宁区 百济乡推进“五基地”建设[N];南宁日报;2011年
6 朴震浩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 鄢葵 译 韩国外国语大学文化产业系;4D形态的数字化复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张永超;无址可选逼急北京药店 平价卖场开上高速公路[N];医药经济报;2006年
8 记者 王璇邋通讯员 吕欣花;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N];南宁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赵恒坚;百济芝麻鸭声名鹊起[N];南宁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邓玲;齐心合力谋发展促增收[N];南宁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金锦子;五至七世纪中叶朝鲜半岛三国纷争与东北亚政局[D];延边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郑大伟;百济遗民问题探析[D];延边大学;2010年
2 张日善;百济与中国的关系[D];延边大学;2001年
3 于春英;百济与南北朝朝贡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李春香;试论百济与隋唐的政治关系[D];延边大学;2010年
5 崔山玉;试论六至七世纪中叶百济与倭关系[D];延边大学;2006年
6 周晓娇;试论南朝佛教在百济的传播和影响[D];延边大学;2012年
7 李婷;流入日本的百济、高句丽遗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栾国琴;从百济金铜香炉看南朝文化对百济文化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4年
9 张开震;碧骨堤之兴废及其风俗文化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790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1379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