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 ——关于中国人社会化模式的一项教育社会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0 20:55
  “社会化危机”是本文建构的研究概念,也是切入当代中国教育问题的基点之一及本研究发生的认知起点。何以导致“社会化危机”的问题由此转换成“因果探究”的思维逻辑问题。“社会化模式”是本文建构的另一个研究概念,试图解答“社会化危机”的成因,从而实现“社会化危机”的理论建构与当代中国“社会化危机”出路探询的任务。 本文以“中国社会”这一特定“社会系统”作为观察单位,选取“社会化模式”为观察角度,通过解释并求证传统中国、近代中国、1949—1956年间的中国、1957—1976年间的中国、转型期中国各自“社会化模式”的异同,探究“社会化危机”的产生原因及其相反结果。以这些研究结果为基础,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的建构逻辑(经验观察——经验概括——理论命题),归纳并抽象出基于中国社会不同阶段“历史的社会化经验”的相关理论命题。据此讨论当代中国如何走出“社会化危机”的出路及对策。 本文基本的研究结果有五个方面: 1.传统中国属于“伦理型群体取向社会化模式”,可以概括为“伦理整合型社会化模式”,产生“伦理整合型社会化结果”。 2.近代中国出现“伦理型群体取向社会化模式的瓦解”,可以概...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社会化危机”研究的由来与方法
    第一节 为何提出“社会化危机”问题
        一、 社会化危机是一个复合概念
        二、 社会化危机是一个事实命题
        三、 社会化危机是现代性背景下的产物
        四、 社会化危机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紧密
        五、 社会化危机是“危机”也是“契机”
    第二节 如何分析“社会化危机”问题
        一、 本研究的解释重点
        二、 “社会化危机”的理论模型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研究方法论
        二、 收集资料与分析资料的方法
第二章 伦理型群体取向的社会化--解读“传统中国”的社会化模式及其实况
    第一节 传统中国人的一幅社会化画像及其解读方式
        一、 一种情景式的描述
        二、 西方人对传统中国的认识
        三、 如何解读传统中国人的社会化
    第二节 文化同质的社会整合功能
        一、 传统文化的同质性
        二、 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观
        三、 传统中国理想人格的建构
    第三节 宗法制度的社会控制功能
        一、 宗法制度及其影响
        二、 家天下与专制政治控制
        三、 家天下与人身社会控制
        四、 家法族规的社会化力量
    第四节 科举制度及其社会化效应
        一、 选官制度的两类途径
        二、 科举制与社会下层的升迁
        三、 科举制与学校教育功能的一体化
        四、 科举制与民间知识、思想与信仰
    第五节 社会教化实践及其榜样
        一、 教化思想与实践
        二、 历史上的社会化榜样
        三、 士绅-村社共同体与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他人”
第三章 传统的断裂与现代性的产生--伦理型群体取向的社会化模式何以被瓦解?
    第一节 近代中国人的社会化问题及其解读方式
        一、 近代中国人的“中国问题”与“西方问题”
        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方的相似问题
        三、 近代中国人一幅混乱的画面
        四、 如何解读近代中国人的“社会化危机”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局
        一、 晚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危局
        二、 变法与革命:近代中国的出路选择
        三、 辛亥革命与帝制崩溃
    第三节 社会结构的巨变与新生活方式
        一、 “家国同构”的消解
        二、 现代性的产生
    第四节 近代中国东西文化的冲突与交会
        一、 传统文化的危机
        二、 变法前夕近代中国人的世界知识与“西方问题”
        三、 变法维新思潮与清政府的自强求变
        四、 革命思潮与“改造国民性”的产生
    第五节 近代中国“教育现代性”的发生
        一、 国民性批判与“新人”观
        二、 国民性改造的“三种主义”
        三、 “西方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四、 从“西化”到“现代化”的教育观
        五、 近代学校教育的实况
第四章 政治型群体取向的社会化--1949-1976年现代中国人的社会化模式及其实况
    第一节 政治整合型群体取向的社会化--1949-1956年间中国人的社会化模式及其实况
        一、 1949-1956年间中国人的面貌及其解读方式
        二、 建设新中国的价值共识
        三、 强化国家政权及其政府控制机制
        四、 政治思想与观念的统整及其强制功能
        五、 旧教育的改造与新教育的创生
        六、 建国之初的民族凝聚力
    第二节 政治失范型群体取向的社会化--1957-1976年间中国人的社会化模式及其实况
        一、 1957-1976年间中国人的面貌及其解读方式
        二、 权力与权威的高度集中
        三、 阶级斗争的理论导向
        四、 “天下大乱”背景下的混乱秩序
        五、 革命化的教育
        六、 一种既封闭又噪狂的独特的世界意识
第五章 社会转型期中国人的社会化--政治型群体取向转向个体取向的社会化模式
    第一节 转型期中国人的社会化问题及其解读方式
        一、 转型期中国人的社会化问题
        二、 如何解读转型期中国人的社会化
    第二节 转型期的主导理论及其观念冲突
        一、 当前中国现代化的主导理论
        二、 前现代中国传统的全面瓦解
        三、 倡导新发展观与理论指导实践的冲突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化与新生活方式
        一、 家庭结构的变动
        二、 城市化的新生活方式
        三、 三类生活环境的社会化功能变化
    第四节 转型期的人文环境及人文精神危机
        一、 信仰危机与转型期文学
        二、 经济利益驱动的文化市场
        三、 偶像的产生与崇高的消解
    第五节 当代中国“教育现代性”的发展与失范
        一、 现代教育观念先行与学校教育实践指导观的矛盾
        二、 社会转型中的教育失范
        三、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的脱离
第六章 研究结果、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 研究结果
        二、 由基本研究结果引出的讨论
    第二节 宏观的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 宏观的经验概括与理论命题
        二、 社会系统层面的经验概括与理论命题
        三、 在社会系统层面解答当前中国的“社会化危机”
    第三节 微观的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 微观的经验概括与理论建构
        二、 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应对当前中国的“社会化危机”
主要参考文献
图表一览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02:中国社会学前沿报告[J]. 本刊编辑部.  社会学研究. 2003(02)
[2]论中国小康社会[J]. 乌东峰.  求索. 2002(06)
[3]秦汉时期炎黄崇拜的神人转换[J]. 邓乐群.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6)
[4]如何理解和把握人的全面发展[J]. 丰子义.  北京社会科学. 2002(04)
[5]“十五”期间中国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J]. 徐冠华.  科技和产业. 2002(11)
[6]中国科学家关注的问题[J]. 甘自恒.  发明与革新. 2002(11)
[7]政治文明研究综述[J]. 彭庆军,虞崇胜.  理论前沿. 2002(22)
[8]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 韩庆祥.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2(05)
[9]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和荒政[J]. 李伯重.  读书. 2002(10)
[10]十六大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 李君如,姚鸿.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2(04)



本文编号:30752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0752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1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