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与互动 ——上海城市雕塑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5 18:12
本文以放置在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作品为研究对象,在现场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案例描述和阐释,探讨上海城市雕塑的不同内容的文化指涉、形式意义及其对于空间场所的功能营造与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文通过现场调研、问卷咨询等方式,考察上海13个行政区的城市雕塑建设现状,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展开对上海城市雕塑的具体分析和研究。内容概括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实地考察搜集的大量现场资料的基础上,展开上海城市雕塑的内容、形式和空间营造的研究。通过对考察资料的归类分析,上海城市雕塑有四类主题内容:历史纪念类、民俗风情类、市民生活类和社会文化类;三种表现形式:具象写实、变形变相、抽象概括;五种功能空间场所的营造:政治空间、商业空间、文化空间、生活空间、休闲空间。文章从实际案例出发探讨不同类型城市雕塑的内容和形式,分析指出不同形态雕塑的背后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意义和内涵,以不同功能空间的划分探讨城市雕塑的空间营造问题。第二部分是以现场调研和问卷咨询为基础,通过对回收的调查资料的统计,从受众角度分析市民对上海城市雕塑的具体看法和意见。以问卷调查形式展开的研究和分析是最能代...
【文章来源】:上海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8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赫德铜像
图 3-3 赫德铜像 图 3-4 欧战和平纪念碑碑》(3-4),纪念碑建造的目的是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住在上国侨民回国参站的牺牲者。纪念碑上端立有一尊和平女神铜像,背后带,俯首安慰一位丧子的母亲,并手抚一孩童,碑身两侧还装饰铜质盔甲等古战争用具,碑面刻有死者姓名,碑背刻着“功炳欧西,名留华夏”,这件纪念碑曾一度成为上海的城市标志。与此同时,具有社会进步意识的现代国人也慢慢开始接受西方文明,
图 3-3 赫德铜像 图 3-4 欧战和平纪念碑念碑》(3-4),纪念碑建造的目的是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住在上海外国侨民回国参站的牺牲者。纪念碑上端立有一尊和平女神铜像,背后带有两翼,俯首安慰一位丧子的母亲,并手抚一孩童,碑身两侧还装饰铜质盔甲、盾牌等古战争用具,碑面刻有死者姓名,碑背刻着“功炳欧西,名留华夏”的铭文,这件纪念碑曾一度成为上海的城市标志。与此同时,具有社会进步意识的现代国人也慢慢开始接受西方文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对民族主义的不断推动,一些地方精英和民族资本家在西方人造像的影响下,也开始在沪建造自己的公共纪念碑和城市雕塑。如位于上海李公祠的《李鸿章铜像》、上海澄衷中学的《叶澄衷铜像》、《盛宣怀铜像》(3-5)上海宋公园的《宋教仁像》等。59“1904 年,由李氏族人首先在李公祠的土山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公示[J]. 杜尔赛. 公共艺术. 2015(02)
[2]迈向艺术的公共领域[J]. 翁剑青. 艺术广角. 2015(02)
[3]公共艺术与市民的参与性意识[J]. 郭媛媛. 设计艺术研究. 2015(01)
[4]费城公共艺术探究——以费尔蒙特公园艺术协会项目为例[J]. 陈瑶. 装饰. 2015(02)
[5]中国人文科学的“自创性”:以文化间性以柔克刚[J]. 刘悦笛. 文艺理论研究. 2015(01)
[6]中国当代雕塑材料语言创新手法简论[J]. 李俊. 雕塑. 2015(01)
[7]中西与群己——中国雕塑的两个“关系”问题[J]. 孙振华. 艺术广角. 2015(01)
[8]公共空间的历史变迁——以上海“人民广场”的演变为例[J]. 白玉琼. 公共艺术. 2014(06)
[9]雕塑,还是雕塑[J]. 陈云岗. 雕塑. 2014(05)
[10]公共艺术与城市之品[J]. 王曜. 公共艺术. 2014(05)
硕士论文
[1]城市雕塑互动性设计研究[D]. 赵光泽.东北林业大学 2013
[2]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关系探究[D]. 杜蜀秦.西安美术学院 2012
[3]城市雕塑建设与发展研究[D]. 季湘荣.浙江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84594
【文章来源】:上海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8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赫德铜像
图 3-3 赫德铜像 图 3-4 欧战和平纪念碑碑》(3-4),纪念碑建造的目的是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住在上国侨民回国参站的牺牲者。纪念碑上端立有一尊和平女神铜像,背后带,俯首安慰一位丧子的母亲,并手抚一孩童,碑身两侧还装饰铜质盔甲等古战争用具,碑面刻有死者姓名,碑背刻着“功炳欧西,名留华夏”,这件纪念碑曾一度成为上海的城市标志。与此同时,具有社会进步意识的现代国人也慢慢开始接受西方文明,
图 3-3 赫德铜像 图 3-4 欧战和平纪念碑念碑》(3-4),纪念碑建造的目的是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住在上海外国侨民回国参站的牺牲者。纪念碑上端立有一尊和平女神铜像,背后带有两翼,俯首安慰一位丧子的母亲,并手抚一孩童,碑身两侧还装饰铜质盔甲、盾牌等古战争用具,碑面刻有死者姓名,碑背刻着“功炳欧西,名留华夏”的铭文,这件纪念碑曾一度成为上海的城市标志。与此同时,具有社会进步意识的现代国人也慢慢开始接受西方文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对民族主义的不断推动,一些地方精英和民族资本家在西方人造像的影响下,也开始在沪建造自己的公共纪念碑和城市雕塑。如位于上海李公祠的《李鸿章铜像》、上海澄衷中学的《叶澄衷铜像》、《盛宣怀铜像》(3-5)上海宋公园的《宋教仁像》等。59“1904 年,由李氏族人首先在李公祠的土山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公示[J]. 杜尔赛. 公共艺术. 2015(02)
[2]迈向艺术的公共领域[J]. 翁剑青. 艺术广角. 2015(02)
[3]公共艺术与市民的参与性意识[J]. 郭媛媛. 设计艺术研究. 2015(01)
[4]费城公共艺术探究——以费尔蒙特公园艺术协会项目为例[J]. 陈瑶. 装饰. 2015(02)
[5]中国人文科学的“自创性”:以文化间性以柔克刚[J]. 刘悦笛. 文艺理论研究. 2015(01)
[6]中国当代雕塑材料语言创新手法简论[J]. 李俊. 雕塑. 2015(01)
[7]中西与群己——中国雕塑的两个“关系”问题[J]. 孙振华. 艺术广角. 2015(01)
[8]公共空间的历史变迁——以上海“人民广场”的演变为例[J]. 白玉琼. 公共艺术. 2014(06)
[9]雕塑,还是雕塑[J]. 陈云岗. 雕塑. 2014(05)
[10]公共艺术与城市之品[J]. 王曜. 公共艺术. 2014(05)
硕士论文
[1]城市雕塑互动性设计研究[D]. 赵光泽.东北林业大学 2013
[2]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关系探究[D]. 杜蜀秦.西安美术学院 2012
[3]城市雕塑建设与发展研究[D]. 季湘荣.浙江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845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084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