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存在论 ——后形而上学背景下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新视域
发布时间:2021-10-13 08:45
本文在后形而上学的背景下,提出并论证了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新视域,即历史存在论视域。本文认为,后形而上学缘起于众多现代西方思想家关于哲学之终结的探讨,而海德格尔从其存在历史观出发对形而上学之终结、经受和克服的分析尤为深刻。后形而上学的提法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指示着哲学在全球化的技术工业社会文明中的完成形态,另一面则指引着人类思想和历史的转向。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不能再从纯粹理论和学说的角度来研究和阐释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而历史存在论则构成理解和阐释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当代视域。历史存在论并不是外在于马克思思想的现成研究视域,它一方面缘起于海德格尔的思想转向,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在马克思思想的存在论研究模式的推进过程中生成和呈现出来的。因此,历史存在论在本质上是马克思思想由自身构成并在自身中绽出的历史性视域。历史存在论超越了形而上学的“存在与思想”以及生存论的“存在与时间”的问题框架,将历史性确立为解答存在问题的基本引线。从历史存在论出发,对马克思思想进行一般阐释,能够清晰呈现形而上学总体机制的演进以及马克思从整体上对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性批判,同时还能更好地把握马克思思想的整体结构:“社会——历史——革...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17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存在历史:从形而上学到后形而上学
第一节 勘察存在历史的三重视域
一、前形而上学视域
二、后形而上学视域
第二节 形而上学的发生及其本质规定
一、存在追问的前提:存在论差异
二、存在追问的目标:超越者
三、形而上学的总体机制
第三节 存在论批判与形而上学的式微
一、传统本体论与存在问题的耽搁
二、基础存在论与存在问题的引发
三、超越问题与基础存在论的困境
第四节 哲学的终结与后形而上学视域的开启
一、哲学的终结与形而上学的边界
二、后形而上学视域中的存在追问
三、从基础存在论向历史存在论的过渡
第二章 后形而上学背景下重塑马克思思想的超越维度
第一节 马克思思想的存在论维度及现有研究模式的反思
一、物质本体论研究方式及其问题反思
二、实践本体论研究方式及其问题反思
三、生存论研究方式及其问题反思
四、马克思思想超越维度的深化:从生存论到历史存在论
第二节 初步展露历史存在论的生成逻辑
一、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历史性重估
二、存在问题:从思辨领域向历史领域的转换
三、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枢纽:从时间性到历史性
第三节 以时间问题为线索显示马克思思想的历史存在论意蕴
一、海德格尔早期思想中的“时间性与历史性”的关系问题
二、时间性的跃迁:从此在生存到社会生产
三、从此在的生存之死到人的类本质的扬弃
四、人的有限性的敞开:历史辩证法
第三章 马克思历史存在论思想的一般性阐释
第一节 形而上学总体机制的三种类型
一、理论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
二、技术形而上学的“技术——科学——工业”机制
三、资本形而上学的“价值——货币——资本主义”机制
第二节 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三重批判
一、对宗教世界观超验维度的批判
二、对社会历史观先验维度的批判
三、对资本主义逻辑的总体性批判
第三节 马克思历史存在论思想的基本内涵与结构
一、历史性的双重起源
二、历史存在论的转渡意义
三、基本结构:社会——历史——革命
第四章 马克思历史存在论思想的具体性阐释
第一节 历史存在的双重规定
一、历史的一般存在意义:绝对的历史性
二、历史的特殊存在意义:社会的制度性
第二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存在论意义
一、“人类社会”的意义:人性的自由生成
二、“物质基础”的意义:历史存在的建基
第三节 实践的存在论意义
一、创制与实践的区分
二、实践总体化的超越模式
第四节 无产阶级的存在论意义
一、基于无的存在追问
二、人类学的迷误与克服
第五节 历史存在论思想的旨归:科学社会主义
一、历史存在论的建基特征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本质
第五章 马克思历史存在论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重塑马克思批判思想的科学性
一、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差异之辨
二、历史存在论的人文内涵
第二节 构建多元文化交流的执中视域
一、哲学的西方性与文化的多元性冲突
二、历史的世界性与文化的差异性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作为实践的执中视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普遍性:中国道路的重要维度——一种文化哲学的思考[J]. 丁立群. 求是学刊. 2012(01)
[2]论马克思的本体论重建及其意义[J]. 何中华. 天津社会科学. 2011(06)
[3]历史在实践本体论语境中的复活——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J]. 何中华. 社会科学研究. 2010(04)
[4]“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J]. 孙正聿. 中国社会科学. 2010(02)
[5]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思的启迪[J]. 俞吾金. 中国社会科学. 2009(06)
[6]论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的深层关系——“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形而上维度的拯救”[J]. 贺来. 哲学研究. 2009(10)
[7]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马克思开辟的形而上学批判的独特样式[J]. 贺来.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03)
[8]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生存论阐释[J]. 邹诗鹏.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01)
[9]马克思实践本体论新诠[J]. 何中华. 学术月刊. 2008(08)
[10]我们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专访齐泽克[J]. 蒯乐昊. 南方人物周刊. 2007(17)
博士论文
[1]当代“有限性”视阈下的马克思哲学旨趣研究[D]. 牛小侠.辽宁大学 2010
[2]意义批判的逻辑[D]. 高广旭.吉林大学 2010
[3]论马克思“人的存在的现象学”[D]. 孙成竹.山东大学 2009
[4]论生存活动的个体性原则[D]. 薛俊清.吉林大学 2008
[5]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存在论基础及其当代意义[D]. 张生新.复旦大学 2007
[6]海德格尔前期此在观与马克思人学思想比较研究[D]. 曹万成.武汉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比较研究[D]. 沈庆华.上海交通大学 2007
[2]马克思真理观的生存论意蕴[D]. 王雷.东北师范大学 2007
[3]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存论转向[D]. 褚小山.四川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34331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17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存在历史:从形而上学到后形而上学
第一节 勘察存在历史的三重视域
一、前形而上学视域
二、后形而上学视域
第二节 形而上学的发生及其本质规定
一、存在追问的前提:存在论差异
二、存在追问的目标:超越者
三、形而上学的总体机制
第三节 存在论批判与形而上学的式微
一、传统本体论与存在问题的耽搁
二、基础存在论与存在问题的引发
三、超越问题与基础存在论的困境
第四节 哲学的终结与后形而上学视域的开启
一、哲学的终结与形而上学的边界
二、后形而上学视域中的存在追问
三、从基础存在论向历史存在论的过渡
第二章 后形而上学背景下重塑马克思思想的超越维度
第一节 马克思思想的存在论维度及现有研究模式的反思
一、物质本体论研究方式及其问题反思
二、实践本体论研究方式及其问题反思
三、生存论研究方式及其问题反思
四、马克思思想超越维度的深化:从生存论到历史存在论
第二节 初步展露历史存在论的生成逻辑
一、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历史性重估
二、存在问题:从思辨领域向历史领域的转换
三、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枢纽:从时间性到历史性
第三节 以时间问题为线索显示马克思思想的历史存在论意蕴
一、海德格尔早期思想中的“时间性与历史性”的关系问题
二、时间性的跃迁:从此在生存到社会生产
三、从此在的生存之死到人的类本质的扬弃
四、人的有限性的敞开:历史辩证法
第三章 马克思历史存在论思想的一般性阐释
第一节 形而上学总体机制的三种类型
一、理论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
二、技术形而上学的“技术——科学——工业”机制
三、资本形而上学的“价值——货币——资本主义”机制
第二节 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三重批判
一、对宗教世界观超验维度的批判
二、对社会历史观先验维度的批判
三、对资本主义逻辑的总体性批判
第三节 马克思历史存在论思想的基本内涵与结构
一、历史性的双重起源
二、历史存在论的转渡意义
三、基本结构:社会——历史——革命
第四章 马克思历史存在论思想的具体性阐释
第一节 历史存在的双重规定
一、历史的一般存在意义:绝对的历史性
二、历史的特殊存在意义:社会的制度性
第二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存在论意义
一、“人类社会”的意义:人性的自由生成
二、“物质基础”的意义:历史存在的建基
第三节 实践的存在论意义
一、创制与实践的区分
二、实践总体化的超越模式
第四节 无产阶级的存在论意义
一、基于无的存在追问
二、人类学的迷误与克服
第五节 历史存在论思想的旨归:科学社会主义
一、历史存在论的建基特征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本质
第五章 马克思历史存在论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重塑马克思批判思想的科学性
一、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差异之辨
二、历史存在论的人文内涵
第二节 构建多元文化交流的执中视域
一、哲学的西方性与文化的多元性冲突
二、历史的世界性与文化的差异性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作为实践的执中视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普遍性:中国道路的重要维度——一种文化哲学的思考[J]. 丁立群. 求是学刊. 2012(01)
[2]论马克思的本体论重建及其意义[J]. 何中华. 天津社会科学. 2011(06)
[3]历史在实践本体论语境中的复活——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J]. 何中华. 社会科学研究. 2010(04)
[4]“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J]. 孙正聿. 中国社会科学. 2010(02)
[5]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思的启迪[J]. 俞吾金. 中国社会科学. 2009(06)
[6]论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的深层关系——“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形而上维度的拯救”[J]. 贺来. 哲学研究. 2009(10)
[7]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马克思开辟的形而上学批判的独特样式[J]. 贺来.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03)
[8]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生存论阐释[J]. 邹诗鹏.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01)
[9]马克思实践本体论新诠[J]. 何中华. 学术月刊. 2008(08)
[10]我们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专访齐泽克[J]. 蒯乐昊. 南方人物周刊. 2007(17)
博士论文
[1]当代“有限性”视阈下的马克思哲学旨趣研究[D]. 牛小侠.辽宁大学 2010
[2]意义批判的逻辑[D]. 高广旭.吉林大学 2010
[3]论马克思“人的存在的现象学”[D]. 孙成竹.山东大学 2009
[4]论生存活动的个体性原则[D]. 薛俊清.吉林大学 2008
[5]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存在论基础及其当代意义[D]. 张生新.复旦大学 2007
[6]海德格尔前期此在观与马克思人学思想比较研究[D]. 曹万成.武汉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比较研究[D]. 沈庆华.上海交通大学 2007
[2]马克思真理观的生存论意蕴[D]. 王雷.东北师范大学 2007
[3]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存论转向[D]. 褚小山.四川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343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434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