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清末宪政改革的文化解释 ——以预备立宪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1-10-25 17:32
  宪政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折射着西方人对国家、政治和法律的思考和智慧。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宪政的种子就开始在西方孕育、萌生,中间经过漫长的中世纪直到近现代,这种文化的连续性一直没有中断,而是不断完善和发展。宪政是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西方文明孕育的成果。对宗教、神学的信仰,对契约文明的依赖,对自由主义的推崇,构成了西方宪政的文化基础。而清末宪政改革是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由中国的统治者推行的第一次正式的、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法律制度变革。设宪政编查馆、资政院、咨议局,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重大信条十九条》,教育改革、官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虽然因种种原因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辛亥革命的爆发更是使一切都归于零,但作为中国近代历史重要的一页,它所承载的经验和价值却很多。从文化的角度讲,宪政改革中价值诉求的错位(功利主义的价值诉求、国家主义的价值取向),宪政思维范式的选择(理性建构模式),传统宗法文化的阻碍等是制约清末宪政改革的深层因素。清末宪政改革的经验对今天中国的宪政建设仍具有积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如何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如何实现宪政,依旧是... 

【文章来源】: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从文化到宪政—基本理论阐释
    一、文化与法律文化
    二、宪政释义
        (一) 宪政的定义
        (二) 宪政的内涵
        (三) 宪政的文化底蕴
        (四) 文化之于宪政的意义
第二部分 清末宪政改革历程回眸
    一、晚清时局与立宪呼声
    二、清末预备立宪及相关活动
        (一) 宪政编查馆
        (二) 资政院
        (三) 咨议局
        (四) 《钦定宪法大纲》
        (五) 《重大信条十九条》
第三部分 清末宪政改革的文化反思
    一、价值诉求的错位
        (一) 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的价值诉求
        (二) “国家主义”的价值取向
    二、宪政思维范式的省察
        (一) 关于宪政模式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问题
        (二) 关于立宪的预备期限
    三、中国传统宗法文化对宪政的影响
第四部分 清末宪政改革对今日中国宪政建设的启示
    一、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
    二、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
    三、培育公民宪政观念
    四、加强宪政实践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攻读硕士学位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宗法文化及其对中国近代宪政的制约[J]. 屈永华.  法商研究. 2006(02)
[2]宪政的法哲学分析[J]. 文正邦,柯姗.  求是学刊. 2006(01)
[3]从经济角度思考宪政[J]. 钱弘道.  环球法律评论. 2004(02)
[4]民权词义考论[J]. 王人博.  比较法研究. 2003(01)
[5]西方宪政发展的自由主义背景[J]. 殷啸虎,刘守刚.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2(03)
[6]宪政的中国语境[J]. 王人博.  法学研究. 2001(02)
[7]论宪政模式选择中的本土文化传统因素[J]. 殷啸虎.  政法论坛. 2000(05)
[8]中国宪政文化之自由理念[J]. 王人博.  现代法学. 1997(06)
[9]宪政之累——近代中国宪政文化的沉思[J]. 王人博.  现代法学. 1997(04)
[10]法律经济决定论评析[J]. 周永坤.  法学. 1996(02)

硕士论文
[1]中国宪政文化论[D]. 张艳.武汉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578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4578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3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