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西进”辽东问题再探讨
本文关键词:高句丽“西进”辽东问题再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高句丽西向扩张因汉末以来中原持久的动乱、分裂和对边地控制力的锐减而具备了一定的有利条件,同时辽东郡、玄菟郡区域始终存有相对强大的敌对势力,给高句丽"西进"甚至生存造成直接威胁。然而,高句丽"西进"的内在动力强烈而持久:5世纪初进占辽东、玄菟二城使高句丽国力跃升、发展空间扩大,中原王朝册封高句丽的爵号也反映出高句丽"西进"后东亚格局的变化。高句丽进占辽东一是招致6-7世纪隋唐的军事进攻,二是高句丽的辽东防线受到牵制使其无法全力"南进"。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 高句丽 西进 辽东 中原 朝鲜半岛
【分类号】:K312.31
【正文快照】: 高句丽“西进”辽东之举因涉及高句丽的扩张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而成为高句丽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中国学者金毓黻、张博泉、佟冬、李治亭等人的东北通史性著作1,耿铁华、孙玉良等人为代表的高句丽专门史的著作2,邸富生、李德山等人为代表的关于高句丽扩张史、疆域史、外交史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红梅;;玄菟郡经略高句丽[J];东北史地;2007年05期
2 韩f;;论魏晋南北朝对高句丽的册封[J];东北史地;2008年06期
3 魏存成;;高句丽的兴起及其与玄菟郡的关系[J];东北史地;2009年06期
4 张福有;孙仁杰;迟勇;;高句丽千里长城调查要报[J];东北史地;2010年03期
5 冯永谦;;武厉逻新考(上)[J];东北史地;2012年01期
6 张久和;两晋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与高句丽的关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03期
7 杨军;朝鲜半岛与“辽东”内涵的关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8 韩f;“魏伐百济”与南北朝时期东亚国际关系[J];历史研究;1995年03期
9 李大龙;从高句骊县到安东都护府──高句骊和历代中央王朝关系述论[J];民族研究;1998年04期
10 魏存成;中原、南方政权对高句丽的管辖册封及高句丽改称高丽时间考[J];史学集刊;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石;高然;;近十年来中国古代王朝民族政策研究综述[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刘文健;;南北朝时期朝贡关系对高句丽的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萧景全;辽东地区燕秦汉长城障塞的考古学考察研究[J];北方文物;2000年03期
4 程尼娜;护东夷校尉考[J];北方文物;2004年04期
5 苗威;;朝鲜县的初址及变迁考[J];北方文物;2005年04期
6 费驰;对中韩学者关于高句丽遗民问题的比较研究——兼与韩国学者金玄淑商榷“高句丽遗民的自我意识”问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何海波;魏克威;;国内高句丽五部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8 房奕;;高句丽向北魏遣使与相互关系的变迁[J];传统中国研究集刊;2006年00期
9 权赫秀;;最近三十年国内学界有关朝鲜半岛近现代史研究综述[J];朝鲜·韩国历史研究;2009年00期
10 谭红梅;;朝鲜半岛北南关系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房奕;;高句丽向北魏遣使与相互关系的变迁[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2 石云涛;;3—6世纪草原丝绸之路的利用[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权赫秀;;最近三十年国内学界有关朝鲜半岛近现代史研究综述[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4 李岩;;试论朝鲜近代对华观的嬗变[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5 权赫秀;;最近三十年来国内学界的中韩关系史研究综述[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6 孙泓;;慕容鲜卑迁入朝鲜半岛及其影响[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三辑)[C];2011年
7 权赫秀;;最近三十年来国内学界的中韩关系史研究综述[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8 苗威;;貊人史迹探微[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五辑)[C];2013年
9 冯立君;;韩国与中国近30年百济史研究述要——以对外关系史研究为中心[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五辑)[C];2013年
10 金成镐;李岩;;19世纪末朝鲜独立协会运动与“中华观”的嬗变[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五辑)[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冯正玉;17-19世纪朝鲜对清贸易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喜涛;封贡关系视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熊义民;公元四至七世纪东北亚政治关系史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姜清波;入唐三韩人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6 赵红梅;玄菟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房奕;东亚国际秩序瓦解过程中的中古各国关系[D];复旦大学;2007年
8 宋卿;唐代营州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金锦子;五至七世纪中叶朝鲜半岛三国纷争与东北亚政局[D];延边大学;2007年
10 何彤梅;中韩政治外交关系研究(1945-2007)[D];延边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义炜;日本国家主义对外扩张战略中的朝鲜半岛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马志兴;明朝遣往朝鲜使者身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箫轲;冷战后周边大国的对朝政策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黄艳;冷战后中国东亚多边外交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唐高略;小国安全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金敬珍;金大中政府的对朝鲜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陈轩;魏晋南北朝时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D];复旦大学;2011年
8 崔起申;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国多边外交政策分析[D];清华大学;2010年
9 李贺;夫余移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婷;高句丽服饰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殿福;;东北境内燕、秦长城考[J];黑龙江文物丛刊;1982年01期
2 华岩 ,杰勇;吉林集安出土的几方铜印[J];北方文物;1985年04期
3 张博泉;真番郡考[J];北方文物;1985年04期
4 杨保隆;勿吉地域西南部边至考[J];北方文物;1985年04期
5 刘子敏,金荣国;《山海经》貊国考[J];北方文物;1995年04期
6 李健才;再论唐代高丽的扶余城和千里长城[J];北方文物;2000年01期
7 刘子敏;“崔氏乐浪”考辨[J];北方文物;2001年02期
8 刘子敏;先秦时期的古朝鲜未曾使用过青铜铸币[J];东疆学刊;1994年02期
9 张博泉;汉玄菟郡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06期
10 杨军;箕子与古朝鲜[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福有;;高句丽文化的本质属性和思想渊源[J];学问;2003年12期
2 马大正;;中国学者的高句丽归属研究评析[J];东北史地;2004年01期
3 魏存成;;高句丽政权的建立与发展[J];东北史地;2004年01期
4 张福有;周新博;;集安良民高句丽古城调查纪实[J];东北史地;2004年04期
5 魏存成;;读《高句丽古城研究》[J];东北史地;2004年04期
6 权赫秀;;殊途未必同归 存异或可求真——读中韩学界两部高句丽史研究最新代表作[J];东北史地;2004年04期
7 耿铁华;;高句丽遗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高句丽历史归属问题[J];东北史地;2004年07期
8 秦升阳;高句丽法律问题研究[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03期
9 徐德源;高句丽族语言微识录[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01期
10 ;“高句丽文化的历史价值”中韩学术讨论会综述[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彦;;高句丽政权灭亡与民族解体[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2 孙文范;;高句丽史的几个问题[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3 马一虹;;6、7世纪梲棬部族与高句丽关系考述[A];三条丝绸之路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4 拜根兴;侯振兵;;论唐人对高句丽及高句丽遗民的认识[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5 张春霞;;高句丽宗教的多元发展[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6 王绵厚;;高句丽古城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7 孙泓;;公元3—5世纪东北亚诸民族·政权的关系研究——以高句丽中期历史为中心[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五辑)[C];2013年
8 耿铁华;;集安新发现的高句丽碑及其研究状况[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五辑)[C];2013年
9 楼正豪;;新见唐高句丽遗民《高牟墓志铭》考释[A];唐史论丛(第十八辑)[C];2014年
10 房奕;;高句丽向北魏遣使与相互关系的变迁[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铁华;高句丽历史三大谜团[N];北京科技报;2004年
2 记者 谢晓林 王忠先;高句丽文化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N];吉林日报;2004年
3 董学增;二十世纪高句丽古城研究的力作[N];中国文物报;2004年
4 董学增;《中国高句丽史》创新之处[N];中国文物报;2005年
5 邱振刚 余 宁;高句丽,中国又一个世界遗产[N];中国艺术报;2004年
6 苏秋罗;世界遗产高句丽[N];河南日报;2004年
7 记者 王强;纪念高句丽迁都国内城 (集安)2000周年暨第三届全国高句丽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N];吉林日报;2003年
8 记者 马扬 周长庆 程云杰;高句丽古墓惊现中国最早八卦图实图[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9 王文库 张士海;高句丽文化探源[N];本溪日报;2012年
10 杨春吉 耿铁华;我国东北历史上的高句丽政权[N];吉林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乐营;高句丽宗教信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士东;从高句丽语看高句丽与周边民族关系[D];吉林大学;2012年
3 熊义民;公元四至七世纪东北亚政治关系史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4 黄龙顺;高句丽古墓壁画与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4年
5 李大龙;《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郑春颖;高句丽遗存所见服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郑元U,
本文编号:4747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474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