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美国扩张主义者的“文明身份”意识与仲裁观
本文关键词:20世纪初美国扩张主义者的“文明身份”意识与仲裁观
【摘要】:20世纪初,扩张主义和仲裁主义这两种在美国同时流行的国际秩序观,既存在冲突,也有相容的一面。相应地,扩张主义者内部对仲裁的看法与反应也呈现出一些共性与差别,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文明"身份意识的影响与塑造。就差别而言,鼓吹"文明冲突"的阿尔弗雷德·马汉坚决反对仲裁,对"线性文明"进步持乐观看法的西奥多·罗斯福则有保留地支持仲裁,主张"文明国家"联合的李曼·阿波特甚至还大力宣传仲裁。但从总体上说,他们的"文明"身份意识都是封闭的、自我陶醉的和带着强烈优越感的,致使他们形成了对不同文化和发展程度的国家间关系的歪曲认识,从而也都无法真正前后一贯地支持和推动仲裁。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
【关键词】: 美国 扩张主义 “文明身份”意识 仲裁观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独立以来的美国身份意识与对外政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3ASS005)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设计划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规划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K712.5
【正文快照】: 随着1899年海牙会议的召开和海牙常设仲裁法庭的建立,国际仲裁?成为美国社会热议的话题。美国政府也开始以仲裁的领导者自居,在西方社会内部大力提倡仲裁,一方面与世界上的主要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仲裁条约,另一方面通过仲裁的方式解决了与一些国家的争端。在很多美国人眼里,美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义勇;;十九世纪末美国仲裁主义者的文明观[J];历史研究;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徐尚平;;美国对外政策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矛盾——以二战末期美国对华政策为中心的分析[J];安徽史学;2012年06期
2 李剑鸣;滕延海;潘洁;郑启芬;;近五年国内美国史研究概述[J];世界历史;2011年02期
3 郑苒;;朝鲜战争前后美国对台湾政策的转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02期
4 崔丕;;中国学术界对国际冷战史研究的现状与课题[J];冷战国际史研究;2008年02期
5 沈惠平;;美国对台政策的解读:一种美国民族主义视角[J];美国问题研究;2011年01期
6 林绪武;;黄华与司徒雷登南京商谈考析[J];历史研究;2015年02期
7 沈惠平;;试析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双轨政策”[J];台湾研究集刊;201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贾春阳;论“疆独”问题与美国的政策[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惠春琳;美国公众舆论对美国东亚政策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3 石正义;影响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安全稳定的美国因素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鲍晓英;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5 刘惠华;世界格局及身份的定位与中美关系—一种建构主义的分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6 徐尚平;冲突与呼应:美国理想主义与中国民族主义[D];武汉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成荟;艾奇逊与美国冷战初期的外交政策(1945-1953)[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初艳利;美国政治文化的特质及政治功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玉娣;杜鲁门时期美国“冷战共识”的形成[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红;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5 赵英;21世纪初中国国家形象的优化战略[D];吉林大学;2007年
6 张丽琴;论冷战时期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中美意识形态因素(1949-1972)[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杜丽;冷战后美国民族主义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黄维庆;朝鲜战争初期中美冲突决策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滕帅;杜鲁门政府分裂中苏的“楔子战略”[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伟;摇摆与矛盾[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奎松;华德事件与新中国对美政策的确定[J];历史研究;1994年05期
,本文编号:631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631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