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分合:民国时期《中国史学史》的两种写法
本文关键词: 中国史学史 金毓黻 蒙文通 经史关系 出处:《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1930年代,蒙文通、金毓黻由经入史,撰述《中国史学史》,今人以现代学术分科的视角,视此为中国史学史学科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然而,蒙文通、金毓黻学术旨趣迥异,蒙文通由经今文学入史,以经御史,以《春秋》之义区分"撰述"与"记注",意在弘扬儒学义理史学;金毓黻服膺清儒考据学,以史代经,视中国旧史为史料,以兹编修新通史,发扬国光。编纂《中国史学史》一事,蒙文通、金毓黻多有交涉,考察二人撰写《中国史学史》的本意,梳理民国时期《中国史学史》的不同写法,探讨近代学术的"变"与"不变",或为突破分科治学的有效途径;避免以现代分科体系格义学人旨趣,呈现近代学术转型的内在理路,是为寻求中国学术本位的初步。
[Abstract]:In the 1930s, Meng Wentong and Jin Yufu wrote the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academic division, and regarded it a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initial formation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The academic purport of Jin Yufu is very different, and Mongolia Wentong has entered history from the classics and present literature, and distinguished "writing" from "annotation" with the meaning of "Spring and Autumn", in order to carry forward the Confucian theory of justice and history. Jin Yufu was bound by the Confucian textual criticism of the Qing Dynasty, regarded the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as historical materials, compiled a new general history and carried forward the Guoguguang. The compilation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Mengwentong and Jin Yufu had negotiation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two men in writing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combs the different writing methods of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and probes into the "change" and "invariance" of modern academic study, or the effective way to break through the division of subjects and research. In order to seek the Chinese academic standard, it is necessary to avoid using the modern branch system as the purport of learning people and to present the internal rational way of the modern academic transformation.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历史学系;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晚清以降,西学东渐、中学式微,分科之学渐有整体取代经学之势。民初整理国故运动旨在结束经学,使经学自变为史学。在创新史学的旗帜下,借镜西法整理国史成为民国学界共识,介绍西方史学理论的著作层出不穷,撰写《中国史学史》更迫在眉睫。此时,蒙文通、金毓黻皆由经入史,开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桑兵;;金毓黻与南北学风的分合[J];近代史研究;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良发;;梁漱溟与钱穆的文化观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杨晖;;试论清初汉族知识分子的精神处境——以“厵发令”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吴怀祺;安徽地区文化变迁与史学——为《安徽史学》复刊20周年而作[J];安徽史学;2004年01期
4 张广智;傅斯年、陈寅恪与兰克史学[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5 王惠荣;;从晚清汉学区域之发展看汉宋调和[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6 周力强;;越南成语大钱研究刍议(一)[J];安徽钱币;2006年04期
7 王郁;;试论明太祖取消文人仕隐自由及其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8 成相如;;《乐经》迷失考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9 汤城;;王夫之《春秋》学与史学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10 金仁义;;简论张须《通鉴学》的学术成就[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晓东;;道学谱系下的张横渠“气”论研究[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立光;;汉画像中人物图像的美学特点[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立光;;汉画像中的儒家思想浅探[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锐;;关于浙东学派与浙江精神研究中的若干问题[A];“浙学传统与当代浙江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永平;;萧梁皇族人物之崇尚玄学及其相关文化风尚[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冯良方;;汉武帝时期经学的成立及其影响[A];孔学研究(第九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九次暨海峡两岸第六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张鹤;;《国语》《左传》比较略论[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8 陈泽环;;《大学》和《政治自由主义》之间[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9 尤学工;;历史教育: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10 刘巍;;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别道玉;《国语》与先秦文化精神[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阳;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4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5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昊;女真建国前社会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旭红;居今与志古:宋代《春秋》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成庆;晚清的历史意识与乌托邦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超;经、史视阈下的清初实学学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沈小燕;《论语》古今解读的差异论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银清;汉魏书牍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胡莉莉;齐鲁奇士东方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远鑫;朱子诗歌之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侯威;汉魏六朝史注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薛雅芬;汉魏六朝人物传记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张凯;王通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王坤鹏;楚简《容成氏》与《史记》所记古史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冬阳;赖山阳与《日本外史》[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晓涛;蒙文通与中国史学史[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蔡方鹿;;蒙文通对六经皆史说的批评及其经史观的时代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03期
3 张凯;;出入“经”“史”:“古史三系说”之本意及蒙文通学术旨趣[J];史学月刊;2010年01期
4 路新生;;试论疑古史学对蒙文通的影响——以蒙文通的中国传说时代古史研究为例[J];齐鲁学刊;2010年03期
5 崔海亮;;蒙文通对廖平“今古学”的继承和发展——以《孔子和今文学》为中心[J];宜宾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6 周文玖;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刍议[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6期
7 王介平;蒙文通先生树的是一面什么旗?——对“中国历代农产量的扩大和赋役制度及学术思想的演变”一文的批判[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8年02期
8 王lN森;从经学向史学的过渡——廖平与蒙文通的例子[J];历史研究;2005年02期
9 刘兴淑;;蒙文通先生治学的“体系”意识[J];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03期
10 路新生;刘师培的民族史研究及对蒙文通的影响[J];史学史研究;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霍明琨;;金毓黻《静晤室日记》文献学价值述略[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李春光;;金毓黻赴日搜求东北史地文献考略[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周九香;;郭沫若的历史人物论[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周文玖;以明变为宗[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向燕南(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史还可以这样写[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钱婉约;钱穆与《先秦诸子系年》[N];光明日报;2006年
4 赵庆云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荣孟源与近代史资料搜集整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郭uQ;重视非学术史学[N];团结报;2009年
6 历史学教授 罗志田;史学最需想象力[N];南方周末;2009年
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袁咏红;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铭君;论金毓黻的东北史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872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487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