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国外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
本文关键词: 当代中国 社会史 国外 历史 出处:《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国外学术界一直比较重视对中国当代社会问题的研究,2008年以来,国外对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涌现了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国外学者对当代中国社会构成的研究多集中于人口政策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当代社会阶级与阶层构成等方面,且呈现出研究进一步细化的特点。与国内研究相比,国外学者对中国当代生活的研究较早,研究成果也比较成熟,虽然其中有其研究的局限,但在某些方面,他们的研究走在了前面。这与其开展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悠久传统有关。此外,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的值得借鉴,如近年来国外学者越来越重视在研究中运用数量分析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Abstract]:Compared with domestic research , foreign scholars have focused on population policy and demographic structure , urban and rural dual social structure , contemporary social class and stratum constitution etc .
【作者单位】: 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共临沂市委党校;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
【分类号】:K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艳霞;城市非自愿离岗女性的社会支持系统──北京市个案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01期
2 李霞;人类学视野中的中国妇女——海外人类学之汉族妇女研究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3 郭海东;;近十余年来明代妇女史研究综述[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李敏;女性主义视域中的媒介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02期
5 杜洁;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分析──社会性别理论在发展中的运用[J];浙江学刊;200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艾晶;清末民初女性犯罪研究(1901-1919年)[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亚明;[D];浙江大学;2002年
2 蔡慧玲;中国妇女发展研究的新视角——社会性别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飞飞;《万国公报》中的妇女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臧敏娜;走出家庭[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5 王志辉;女性职业问题的言说:以《妇女杂志》(1915-1931)为中心的考察[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世瑜;;明清史与近代史:一个社会史视角的反思[J];学术月刊;2005年12期
2 何妍;;《国际社会史评论》(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al History)简介[J];史学集刊;2010年04期
3 常利兵;;日常生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对一种社会史研究的再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本刊2005年1—4期(总53—56期)总目录[J];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04期
5 邱志诚;;史学的现代转型:凝眸中国社会史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李志毓;;关于社会文化史理论的几点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蔡世华;;西方社会史学术讨论会概述[J];历史教学;1993年01期
8 汪兵;;张静如与中国现当代社会史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年03期
9 申红星;;论社会史在高校历史学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朱志敏;;口述史学能否引发史学革命[J];新视野;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行龙;胡英泽;;三十而立——社会史研究在中国的实践[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2 虞和平;;序[A];近代中国的城市·乡村·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邓京力;;社会理论与社会史研究——“国家-社会”理论框架的范式意义[A];“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社会史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德芳;;“20世纪中国社会史及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述要[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5 ;前言[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6 行龙;;再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兼论明清以来山西区域社会史之研究[A];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程kW;;口述史三题——怎样采集和解读[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徐松如;潘同;徐宁;;关于国家、地方、民众相互关系的理论与研究状况的概述[A];“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社会史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郝春文;;新方法 新领域 新手段——近30年来的中国历史学[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10 朱佳木;;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开幕词[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研究员 李红岩;日渐升温的区域社会史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李长莉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瓶颈如何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虞和平;再谈社会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N];光明日报;2000年
4 苏泽龙 胡英泽;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三个突破[N];山西日报;2005年
5 欧阳恩良;卅载中国秘密社会史研究之缩影[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何兹全;对社会史几个争议问题的看法[N];北京日报;2006年
7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池子华 徐国普;通过“小地方”认识“大历史”[N];社会科学报;2007年
8 俞金尧;社会史的定义和开放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9 梁晨;如何研究中国社会·经济·观念史[N];光明日报;2007年
10 刘平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学三坐标:遥望与感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胡再德;澳大利亚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军福;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侯外庐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2 李晓靖;陶希圣中国社会史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雅芹;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史学功用观之嬗变[D];山东大学;2009年
4 王荣祥;世界历史、全球化与中国的跨越式发展[D];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07年
5 杨春吉;佩里·安德森的学术思想探论[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文博;浅论吕思勉的史学思想[D];山东大学;2010年
7 李彪;陈旭麓史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丁爱华;论特纳“新史学”[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350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535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