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二重证据法”的界定及规则探析

发布时间:2018-04-27 21:12

  本文选题:二重证据法 + 二重证明法 ; 参考:《历史研究》2012年04期


【摘要】: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从其"二重证明法"而来,主要是针对疑古思潮而发,讨论处于传说和史实之间的人物及其行事,有明确的对象性和时代性,相比其来源"二重证明法",范围要小很多。在"二重证据法"背后,有王国维重建古史,维护中华文明的理想。今人在谈论"二重证据法"时,往往将其扩大为"二重证明法",乃至滥用。由此引发的对于"二重证据法"的批评和怀疑,不足以动摇"二重证据法"本身的合理性。但这也应促使学界反思"二重证据法"的定义、学术理据及其规则、推论和局限。
[Abstract]:Wang Guowei's "double evidence Law", which comes from its "double proof Law", is mainly aimed at the trend of thinking about the ancient times. It discusses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actions between legend and historical facts, and has a definite objectiveness and epochal character. Compared with its source, "double proof", the scope is much smaller. Behind the double evidence Law, Wang Guowei rebuilds ancient history and upholds the ideal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When people talk about "double evidence Law", they often expand it to "double proof Law" and even abuse it. The criticism and doubt about the double evidence Law is not enough to shak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double evidence Law itself. However, this should also prompt scholars to reflect on the definition, academic grounds and rules, inference and limitation of the double evidence Law.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出土简帛与古史再建”(项目号:09JZD0042) 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项目“新出简牍与战国秦汉史研究”(项目号:105564GK)资助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乔治忠;;王国维“二重证据法”蕴义与影响的再审视[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陈以爱;;胡适对王国维“古史新证”的回应[J];历史研究;2008年06期

3 李锐;;疑古与重建的纠葛——从顾颉刚、傅斯年等对三代以前古史的态度看上古史重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李锐;;由佛门传灯看古代中国的学术传承系谱[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李锐;;由新出文献重评顾颉刚先生的“层累说”[J];人文杂志;2008年06期

6 于省吾;;略论甲骨文“自上甲六示”的庙号以及我国成文历史的开始[J];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01期

7 李学勤;;清华简与《尚书》、《逸周书》的研究[J];史学史研究;2011年02期

8 曹峰;;出土文献可以改写思想史吗?[J];文史哲;2007年05期

9 李锐;;经史之学还是西来之学:“层累说”的来源及存在的问题[J];学术月刊;2009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乃胜;;何谓法理学——读庞德的《法理学》(第一卷)[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2 王奇伟;;由禅让制度论及尧舜时代我国已进入中国早期国家阶段[J];安徽史学;2008年06期

3 霍明琨;;再析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撰写中的影响因素[J];安徽史学;2010年04期

4 欧阳跃峰;20世纪中国史学的论争与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王丹;;带指事性质的象形字与指事字辨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6 侯宏堂;阴阳观念产生的三个基本来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周毅;;李则纲《史学通论》的史学方法论思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8 孙浩宇;;《易》的取象特征及其文学启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范正红;殷商甲骨断代论著札记(三则)[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10 傅荣贤;;简帛文献与我国早期图书和图书馆的基本面貌[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龚武;龚圣理;;中国古代社会及其私有制的终结——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华诞[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高俊龙;;简论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3 李学勤;;商末金文中的职官“■”[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4 李锐;;顾颉刚先生的“层累说”与经学史上的一个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6 赵庆云;;论早期近代史研究所的学术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7 郭静云;;先秦竹书与万世之经[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九、十合辑)[C];2012年

8 黄灿;;从女阴文化和性权的视域看“婚前守贞教育”[A];性与性别研究(第4辑)——年度性与性别事件评点(2008-2010)[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2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姚晓娟;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周海峰;燕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豆海锋;长江中游地区商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吕韶钧;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铁丽;先秦时期黄河水患述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玲;《尚书·盘庚上》疑难新解[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王小娇;罗振玉与古器物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诗书;梁启超与乾嘉学派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金林;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开邦;明清时期的祠堂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韩毅勇;蔡尚思学术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冯晖;先秦诸子引《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美;甲骨女性卜辞语言文化分期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淳;中国文明与国家探源的思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陈伟;文本复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3 王树民;夏、商、周之前还有个虞朝[J];河北学刊;2002年01期

4 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J];考古;1959年11期

5 王晖;;出土文字资料与五帝新证[J];考古学报;2007年01期

6 李锐;;疑古与重建的纠葛——从顾颉刚、傅斯年等对三代以前古史的态度看上古史重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李锐;;由新出文献重评顾颉刚先生的“层累说”[J];人文杂志;2008年06期

8 王晖;;大禹治水方法新探——兼议共工、鲧治水之域与战国之前不修堤防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裘锡圭;;史墙盘铭解释[J];文物;1978年03期

10 李学勤;论葛陵楚简的年代[J];文物;200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鲁瑞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子羔》感生神话内容析论——兼论其与两汉经说的关系[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永秉;楚地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传说时代古帝王系统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厚宣;;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J];历史教学问题;1988年03期

2 曹书杰;杨栋;;疑古与新证的交融——顾颉刚与王国维的学术关联[J];文史哲;2010年03期

3 李文胜;;从《宋元戏曲史》看王国维的研究方法[J];红河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乔治忠;;王国维“二重证据法”蕴义与影响的再审视[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吴晓明;李占坚;;浅论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应用与价值[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9期

6 田彬;;王国维与陈寅恪考据史观之比较[J];沧桑;2010年02期

7 杨鹏;;王国维实证考据学风形成源流新解[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朱志荣;;王国维美学方法论[J];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09期

9 乔治忠;;王国维“二重证据法”蕴义与影响的再审视[J];文史知识;2010年10期

10 苏羽;唐艳华;;“二重证据法”对文学研究的启示[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惠缙;;王国维“以诗补史”的诗学阐释[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徐敏;;《人间词话》研究二题[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赵莉如;;王国维与心理学[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4 徐敏;;《人间词话》研究二题[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陈宁宁;;尼采对王国维与陈铨的影响[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6 翟广顺;;王国维译介西方教育学说的嬗变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赵莉如;;第六章清末译自西方的心理学著作——评介王国维与他的心理学译书[A];心理学动态(专集)——中国现代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C];1990年

8 卢善庆;;梁启超与王国维、蔡元培社会功利观比较研究[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严奇岩;;王国维与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邹振环;;上海东文学社与南洋公学的东文学堂[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蔡仲德;四论王国维的死因[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孙闻;王国伟:玩出来的俱乐部生意经[N];财经时报;2006年

3 许铮;王国维在戏曲方面的贡献[N];云南政协报;2001年

4 朱静燕邋沈秀红;王国维后,国学大师问是谁?[N];嘉兴日报;2007年

5 罗金;王国维:传统文化的殉道者[N];中国邮政报;2005年

6 王学海;王国维考古辨学研史的现代意义[N];文艺报;2007年

7 何怀宏;那个曾经异样的中国[N];中国邮政报;2006年

8 谢雍君;第五届王国维戏曲论文奖揭晓[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解方;文化名人的最后时光[N];贵阳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陆成钢;“豪情请客”值不值?[N];嘉兴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泽;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2 曹建国;出土文献与先秦《诗》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牛秋实;从经学到史学:刘师培学术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李丽;《人间词话》辨[D];暨南大学;2003年

5 包莉秋;功利与审美的交光互影:1895-1916中国文论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6 O@同壮;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D];暨南大学;2007年

7 彭发胜;翻译与中国现代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D];北京大学;2008年

8 秦惠娟;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新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张霁;中西交融背景下的红学研究范式得失考论[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杨再红;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林男;清华国学院时期王国维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颖;论王国维的教育理念与治学方法[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牛冬梅;王国维与中国现代悲剧意识[D];清华大学;2004年

4 林煦;从王国维到王元化[D];西北大学;2011年

5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6 齐小刚;王国维人生悲剧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7 包学菊;批评的美学境界[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马军英;试论康德对王国维和巴赫金美学思想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1年

9 杨再红;论王国维悲剧观的本土特征[D];新疆大学;2003年

10 向娟;王国维游戏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123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8123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8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