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与20世纪初年的“新史学”
本文选题:民族主义 + “新史学” ; 参考:《史学月刊》2012年05期
【摘要】:20世纪初年,民族主义思潮是影响中国社会最主要的思潮,时人也运用该理论反思中国传统史学,试图将史学纳入民族主义宣传的轨道,作为民族主义动员的重要载体;相应地,民族主义理念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新史学"的建构之中,无论是历史主体或历史叙写内容的诠释,还是史学功能的追求,史料选择、史学批评、历史批评标准的设定,都烙上了民族主义理念的深深痕迹,因此,民族主义是20世纪初年"新史学"的根本性质。另外,进化论及文明史,不仅是"新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在编纂体例方面对"新史学"的建构影响巨大,由此而建构的"新史学"能更好地服务于民族主义动员,展现民族主义的历史内容。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nationalism was the most important trend of thought that influenced Chinese society. People also used the theory to reflect on Chinese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and try to bring it into the track of nationalist propaganda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nationalism mobilization. Accordingly, the concept of nationalism inevitably permeate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historiography", whether it is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subject or historical narrative content, or the pursuit of historical function, the choice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 historical criticism, the setting of standard of historical criticism, Nationalism is the fundamental nature of New historiography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In addition,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and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are not only an organic part of "new historiography", but also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historiography" in the aspect of compiling style. Thus, the "new historiography" constructed from it can better serve the mobilization of nationalism. Showing the historical content of nationalism.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邬国义;新史学思潮经世功能的再考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黄敏兰;梁启超《新史学》的真实意义及历史学的误解[J];近代史研究;1994年02期
3 李绪柏;“新史学”及其实质[J];江西社会科学;1987年05期
4 郑先兴;;新史学思潮的文化史研究理论与梁启超的文化史研究[J];南都学坛;2007年01期
5 许小青;;20世纪初新史学与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J];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06期
6 方光华;试论二十世纪初年中国新史学思潮[J];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02期
7 汪荣祖;论梁启超史学的前后期[J];文史哲;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爱山,徐国利;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2 王天根;;晚清域外报刊与无政府主义学理的媒介镜像——以《天义》及《新世纪》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章永俊;历史盛衰总结中的世界史眼光——以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边疆史地学者为中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张志梅,陆文培;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对革命转变问题的探索[J];安徽史学;2000年02期
5 叶建;;20世纪前半期新旧史学关系论争的综述[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6 卢毅;;后五四时代部分北大师生的非政治倾向[J];安徽史学;2010年01期
7 龚书铎,宋小庆;辛亥革命时期文化四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8 瞿林东;;前提和路径——关于中国史学进一步走向世界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于述胜;;中国教育史学科结构方式的历史探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李莹;李金坤;;领异标新二月花——《老残游记》创新精神探略[J];毕节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时晨;;社会记忆与文革影像[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蔡志栋;;“恢廓民权”的尝试——试论章太炎对直接民主的探索[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3 邹振环;;戊戌至辛亥时期西方近代地理学的输入及其影响[A];近代中国(第十辑)[C];2000年
4 张学继;;探索体国经野之方略——110年来有关我国一级政区改革方案评议[A];近代中国(第十五辑)[C];2005年
5 黄海烈;;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研究的不足与展望[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6 江湄;;“新史学”之“新”义——梁启超“人群进化之因果”观中的佛、儒思想因素[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7 宋学勤;;“梁启超式的输入”的真意义——兼论中西史学文化的接轨与融合[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8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9 林敏霞;;有关当前“草原文化”相关表述的思考——兼论民族国家与全球化时代的草原文化[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09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大川;约翰·理查德·格林《英国人民简史》史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6 成庆;晚清的历史意识与乌托邦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9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晓娟;新闻舆论与民初政局[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宗敏;何秋涛《朔方备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汪斌;宋恕的佛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德权;夏燮《明通鉴》论赞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伟奇;中国古代刑法亲属容隐制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5 邓万学;清末滇东名士何桂珍理学经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韩毅勇;蔡尚思学术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罗艳华;梁启超传记作品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杨天通;李济的考古学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韩燕飞;抗战时期的南明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开普;晚清民国学界师徒关系之守与变[D];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黄敏兰;梁启超《新史学》的真实意义及历史学的误解[J];近代史研究;1994年02期
2 孙隆基;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明[J];历史研究;2000年03期
3 俞旦初;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新史学思潮初考(续)[J];史学史研究;198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睿;;略论当代“儒学复兴”与民族主义之关系[J];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09期
2 赵慧峰;俞祖华;;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史学月刊;2007年02期
3 王东艳;;章太炎与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比较[J];齐鲁学刊;2006年04期
4 于晓涵;;解读影响法国的主要社会思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5 张全之;;在夹缝中挣扎的“中国近代文学”——从学科角度考察“中国近代文学”的危机与出路[J];德州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刘凝凡;刘荣争;;《野玫瑰》之争与抗战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刘朝晖;;1948年槟城的“分离运动”与“逃遁的”华侨民族主义[J];开放时代;2009年10期
8 唐文权;;20世纪初文化人类学东渐述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9 王学振;;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付建舟;田素云;;《浙江潮》与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J];中州学刊;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郭太风;;正视民族主义思潮,弘扬民族精神[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谢阳举;;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成果的形成与发展[A];民革中央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郭太风;;辛亥革命与民族主义锋芒的转向[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4 胡振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超越”[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玮;杨多才旦;;浅议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及其对我们的启示[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6 许金华;;法国启蒙学者人学思想浅析[A];人学与现代化(三)——北京市人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张进山;;日本右翼势力及其对日本内外政策的影响[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8 多文志;;中亚民族关系与地缘政治[A];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缪哲;补课“晚清”未及迟[N];文汇报;2007年
2 书评人 林东林;从政治实践产生的著作[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3 赵慧峰;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06年
4 庄严;做民族和谐的表率[N];吉林日报;2007年
5 庄桂成 陈国恩;略论章太炎的民族主义[N];光明日报;2006年
6 祝晓风;近二十年中国文学现代性概念的整体建构[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尹建龙;两位巨人与意大利民族主义的勃兴[N];中国民族报;2008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王希恩;当前世界民族主义思潮的基本态势[N];中国民族报;2008年
9 执笔 日本所 张进山;当代日本民族保守主义的产生与兴起[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10 孙立新 于晓华;国家崇拜与民族灾难[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黎英亮;普法战争与厄内斯特·勒南的民族主义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润斌;民族主义演进与奥林匹克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3 焦玉奎;冷战后中东民族主义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4 邢桂敏;1900-1981年的中东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陆勇;传统民族观念与清政府[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暨爱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1919—1949年)[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朱发建;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卫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外交理念与实践[D];西北大学;2006年
9 李钧;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郑先兴;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妮娜;冷战后日本新民族主义思潮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刘丹;宪法与民族主义[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3 原晶晶;当代民族主义思潮的政治思想评析[D];东南大学;2005年
4 王孟林;李烈钧民族主义思想探析[D];东华大学;2009年
5 王洪伟;论中国共产党对民族主义的认识与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倩;民族主义:历史、现状与未来[D];厦门大学;2006年
7 刘丹;试论韩国在历史研究中的民族主义[D];延边大学;2007年
8 唐海军;从民族意识到民族主义[D];西南大学;2009年
9 邹丽慧;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民族主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苏闻宇;土耳其现代转轨背景下的奥斯曼主义[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44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844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