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本文选题:宋元正史 + 民族史撰述 ; 参考:《求是学刊》2012年02期
【摘要】:宋元正史在民族史编纂上所体现的境界是不同的。北宋史官在记述对象的选择上针对性较强,元修三史对民族史的记述不仅表述形式丰富,更试图全面展示辽宋金时期民族与民族关系发展的整体面貌。而宋元正史民族史撰述的各具特色与宋元两朝处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密切相关。宋所处的多民族多政权的格局赋予其民族史撰述更加务实,在民族观上受此疆彼界的影响较大。元朝多民族统一的实现,各民族一体观念的增强,造就了元代正史民族史撰述较少政治影响,更追求历史真实,极具恢弘的气度。
[Abstract]:The state of the official history of Song and Yuan Dynasty is different in the compilation of national history. The history officials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have strong pertinence in the choice of describing objects. The narration of the three history of Yuan Dynasty not only expresses the national history in a rich form, but also attempts to show the overall appear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ities and nationalities in Liao Song and Jin dynast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fficial history of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fied multi-ethnic country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The pattern of multiethnic and multipolitical power in Song Dynasty gave him a more pragmatic writing of national history, and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national outlook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border. The realization of multi-national unity in Yuan Dynast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 of various nationalities have brought about less political influence in the compilation of national history of the official history of the Yuan Dynasty, and the pursuit of historical truth and great magnanimity.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历史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二十四史的民族史撰述研究”,项目编号:10YJA770047
【分类号】:K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澍;蒲松龄远祖蒲鲁浑与蒲居仁小考[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2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徐乐军;;论《香奁集》之于唐末诗坛的意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杨国宜;略论《道德经原旨》的皇道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周晓光;徽州学术文化理念的历史变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范学辉;;“将从中御”始于宋太祖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金仁义;东晋南朝国婚之流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彭文峰;唐代河朔藩镇进奉浅论[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10 韩光辉;金代都市警巡院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吴海涛;;元明之际淮北地区的社会变迁[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霍建瑜;;执“竹竿子”者称谓及服饰考[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李育民;;清政府应对条约关系的羁縻之道及其衰微[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穆渭生;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志明;雍正朝官僚人事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彭陟焱;乾隆朝大小金川之役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5 王瑞平;明清时期云南的人口迁移与儒学在云南的传播[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6 鲍明;满族文化模式[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姜国钧;教育盛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修彩波;近代学人与中西交通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俊;初盛唐七言律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晓顺;龚鼎孳贰臣心态与诗歌创作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3 鲍远航;论杜甫的政治改良思想[D];河北大学;2001年
4 张海;贯休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天莉;司空图研究[D];西北大学;2000年
6 王铭;唐宋之际“四书”的升格运动[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霞;评唐代咏史诗人的历史观[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姜清波;仕唐三韩人事迹考述[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白爱平;韩PS和他的诗歌[D];西北大学;2002年
10 于海平;柳宗元与中唐儒学[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次照辉;《汉书》的民族史撰述与民族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561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856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