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历史记忆与历史书写——史学理论视野下的“记忆的转向”

发布时间:2018-07-11 14:14

  本文选题:史学理论 + 历史书写 ; 参考:《史学史研究》2014年02期


【摘要】:西方史学理论自19世纪以来的发展演变是一个不断发生范式转换的过程。大约从本世纪初开始,西方史学理论进入了一个旨在调和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所谓后-后现代主义阶段。史学理论家已经在盘点后现代主义的后果:哪些方面仅是昙花一现,哪些方面具有永久的价值。"历史记忆"(也许还有"历史叙事")就是此类具有持久意义的论题。它既是后现代主义反对统一性追求多元性的必然结果,也因其排斥语言的经验在场性而可望成为后-后现代主义阶段进一步探讨的话题。彭刚教授在综合批判各种相关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口述史实践和古今中外的大量例证,对历史与记忆之间、记忆与真理和正义之间的复杂纠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作者看来,受当下关切、文化传统、社会体制、政治权力和语言驯化等因素的制约,记忆不免具有重构和诠释的特性,但也不应因此而全然否认其通向真实过往的可能性。此外,在利用记忆伸张正义和实现政治目标之间也需作谨慎的处理和把握。我们期待更多学者参与有关历史记忆问题的讨论。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western historical theory since the 19 th century is a process of paradigm shift.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Western historiography theory has entered a so-called post-postmodernism stage aimed at reconciling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 Historical theorists have taken stock of the consequences of post-modernism: which are ephemeral and which are of permanent value. " Historical memory "(and perhaps" historical narration ") is a topic of lasting significance. It is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postmodernism against unity and the pursuit of pluralism, but also the topic of further discussion in postmodernism because of its rejection of the presence of language experience. On the basis of synthetically criticizing various related viewpoints, Professor Peng Gang analyzes and expound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y and memory, between memory and truth and justice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oral history and a large number of examples both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and in China and abroad. In the author's view, due to the constraints of current concerns, cultural tradition, social system, political power and language domestication, memor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but it should not completely deny the possibility that it can lead to the true past. In addition, the use of memory between the pursuit of justice and political goals need to be carefully handled and grasped. We look forward to more scholars participating in the discussion on the issue of historical memory.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彭刚;;被漫画化的后现代史学[J];书城;2009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志华;胡静丽;;后现代历史哲学中的“虚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2 彭刚;;历史理性与历史感[J];学术研究;2012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炯;历史思考的新途径:海登·怀特历史哲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郑丽丹;大陆学者的后现代史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正忠;;读《历史学理论辑要》札记[J];历史教学;1983年01期

2 张艳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J];学术研究;1996年02期

3 蒋大椿;近五十年来的史学理论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4 钱念孙;史学理论研究的世纪盘点——读《史学理论大辞典》[J];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02期

5 ;南开大学文科博士点系列介绍之十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张越;;20世纪前半期中国史家对古代史学理论的总结与认识[J];人文杂志;2006年05期

7 李庆祥;范敏娟;;当代中国史学评论理论的研究述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叶淑如;;从方志学的视角看章学诚的史学理论及成就[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7期

9 侯云灏;理论工作者贵在有超前意识──读陈启能著《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J];江汉论坛;1994年05期

10 赵吉惠;史学概论教材与史学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兼评李清凌著《史学理论与方法》[J];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国利;;当代中国大陆的史学评论理论研究述评[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2 罗炳良;;应当切实加强史学批评范畴研究[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3 彭刚;;相对主义、叙事主义与历史学客观性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4 吴达德;;谢本书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述评[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5 龚喜春;;谢本书爱国主义研究述评[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6 李慧宇;;长足进取与成就辉煌——中国历史学的现代转型述论[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7 周文玖;;论中国传统史学直书精神的形成和特点——兼谈直书何以服从“名教”[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8 向燕南;;王世贞的史学批评及其理论贡献[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9 邹兆辰;;史学批评与社会环境——以苏联史学在中国的命运为例[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10 刘开军;;论“史权”——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建国 杨祥银;第15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在温州举行[N];光明日报;2009年

2 舒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发展史学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3 陈启能;对当前西方史学发展的两点看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马宝珠;史学的精神[N];光明日报;2008年

5 张耕华;史学与文学有别之外的思考[N];人民日报;2008年

6 梁仁志 徐彬;继往开来的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7 杨艳秋 廉敏;中外学者研讨中国史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8 刘军;史学理论、后现代主义和多元文化政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王应宪;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史学发展[N];人民日报;2008年

10 朱佳木;加强对唯物史观的理论研究是史学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冬敏;理性主义史学浅论[D];复旦大学;2008年

2 王瑞;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黄广友;刘大年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齐山德;苏联时期史学研究初论[D];吉林大学;2010年

6 王爱卫;朱希祖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7 盖志芳;《历史研究》(1954-1966)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周建漳;历史及其理解和解释[D];厦门大学;2004年

9 吾斯曼江·亚库甫;16至19世纪维吾尔族史学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灿;《尚书》历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立峰;詹京斯的后现代史学理论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杨丽珍;关于罗荣渠先生现代化研究的史学理论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刘雄伟;试论“六经皆史”说中的学术致用思想[D];吉林大学;2009年

4 李镭;爱德华·吉本的史学理论和社会思想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顾友谷;常乃德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玉娟;王夫之《读通鉴论》的史学理论价值[D];山东大学;2006年

7 齐砚奎;近代经史嬗变过程中的陈黻宸[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朱玉票;新时期史学研究中的史家主体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杨晶;略论历史美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安;从“真”到“通”: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体系化及其终结[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154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1154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f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