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唐前班马优劣并称演变轨迹的梳理与考辨

发布时间:2018-07-11 21:49

  本文选题:班马比较 + 接受美学 ; 参考:《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03期


【摘要】:《史记》和《汉书》并称为我国史学的双璧,司马迁与班固的比较是传统史学批评中的重要问题,而且至今仍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史记》问世之初被目为"谤书",统治阶级限制甚至阻碍《史记》的传播;而《汉书》撰成之后,"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随之展开两部史书的优劣比较。历经汉魏六朝,到隋朝时,《史记》与《汉书》同样被列入封建正史,实现了班马优劣并称。但是,目前班马比较的权威说法是"扬班抑马为唐前班马比较的主流倾向,班马抑扬相当出现于宋明时期"。如果运用接受美学理论,从读者的角度梳理班马比较这一问题在唐前发展演变的轨迹,我们会发现班马优劣并称出现在南北朝而非宋明时期,"扬班抑马"只是东汉时期的主流倾向。
[Abstract]:"Records of the History" and "the Book of the Han Dynasty" are regarded as the two important parts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The comparison between Si Maqian and Ban Gu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traditional historical criticism. And it is still the focal point of academic research. When the Book of History was first published, it was regarded as a "slander book", and the ruling class restricted or even hindered the spread of the Book of History; and after the creation of the Book of the Han Dynasty, "it was a very important book in the world." Scholars do not satirize and recite Yan ", with which the two historical books are compared between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After the 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 by the Sui Dynasty, "Records of the History" and "Han Shu" were also listed in the feudal history, realiz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ban Ma. However, at present, the authoritative view of the comparison of Bama is "the mainstream tendency of the comparison between Bama before Tang Dynasty and the suppression of Ma by Yang, which appeared quite well in the period of Song Ming". If we use the theory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to sort out the track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is issue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aders, We will find tha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Bama appeared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rather than in the Song Ming period, and "Yang Ban Yi Ma" is only the mainstream trend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宝祥;;《王氏之死》中的《聊斋志异》[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肖建新;;梁启超与钱穆的专门史观及方法论之比较——以《中国历史研究法》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杨明;;古代文学批评对于女色和男女情事描写的态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4 汪高鑫;司马谈与《史记》[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5 叶建;;20世纪前半期新旧史学关系论争的综述[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6 李孝迁;;兰克史学在晚清的传播[J];安徽史学;2009年03期

7 杜蒸民;年谱学的一个新创例——胡适《章实斋先生年谱》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连超;;浅析颜真卿及其书法与道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9 黄辉;赵川;;论马融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魏彩霞;金荷仙;王欣;胡桂涛;;杭州市道观园林建设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沈庆利;;问解“李R既四烟狻薄嫖觥端浪⒗健返囊帐醢旅豙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3 李传印;;戴名世人物传论研究[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杨孝鸿;;汉代墓葬画像中“假门”现象之探讨——兼论灵魂升天还是回归[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杰;杨新新;;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学术回眸[A];“辛亥革命与民族振兴”论坛交流材料[C];2011年

7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宋丽华;于赓哲;;中古时期医人的社会地位[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9 章清;;“历史研究的单位”:“专门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10 孙齐;;王图《道机经》考[A];第九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6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飞;3-6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疫病与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9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肖红艳;《肘后方》版本定型化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梦洁;基于养生理念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3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袁庚申;宋代福建刻书与文学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振认;荆轲形象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赵U_;南宁市体育养生行业现状调查和发展对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孙宁;叙事学视野下的《搜神记》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诗书;梁启超与乾嘉学派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郑兴中;早期道符功能考[D];南昌大学;2010年

10 陈慧智;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铜镜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植 ,王晓枫;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浅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2 黄季耕;;无韵之离骚——《史记》评论之一[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3 沈延发;司马迁论《易》[J];殷都学刊;1993年03期

4 李安本;浅谈司马迁《货殖列传》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1997年01期

5 曹迎;略论司马迁《史记》的悲剧性[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6 王强;;试评古今两位硬汉作家[J];文学教育(上);2007年01期

7 王爱国;;司马迁人生抉择的文化价值——再读《报任安书》所想到的[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08年03期

8 朱孟军;;白璧无瑕[J];思维与智慧;2010年01期

9 卢南乔;论司马迁及其历史编纂学——纪念司马迁诞生二千一百周年[J];文史哲;1955年11期

10 高亨;史记的思想性与艺术性[J];文史哲;195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锬辉;;《史记》赞辞褒贬的修辞意义[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2 薛瑞泽;;西汉以后对司马迁的评介[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3 陈小赤;;略论司马迁经济思想的先进性[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4 周忠庆;;司马迁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的史学家[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5 吕培成;;从《春秋》大义到《史记》之立意提要[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6 刘华祝;;释司马迁“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而遭腐刑[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7 方铭;;《史记》的尊孔重儒问题[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8 雷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著史宗旨述论[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9 崔继军;赵佳妮;;《史记》微言张骞的几种情况[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10 陈少辉;;莎士比亚与司马迁死亡观比较[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庄亭;司马迁“肠一日而九回”考[N];北京日报;2001年

2 李丹;史家绝唱的两千年魅力[N];珠海特区报;2008年

3 文广;“西部歌剧”《司马迁》[N];联合时报;2000年

4 吕培成 吴玲玲;《史记》研究的新开拓[N];光明日报;2005年

5 储国强 张琳;司马迁故里将建“史记碑林博物馆”[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6 孙豹隐 樊兆青;人文精神 亘越千古[N];人民日报;2001年

7 白漠男;解读司马迁《屈原列传》[N];中国改革报;2006年

8 刘琪;司马迁与巫史文化[N];中国艺术报;2003年

9 彩霞;司马迁·史记·太史祠[N];中国档案报;2004年

10 凌朝栋;龙门生巨子 文章旷代雄[N];渭南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春兰;鲍照诗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容志毅;南北朝道教炼丹与化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武丽霞;唐代杂传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焦桂美;南北朝经学史[D];山东大学;2006年

5 汪高鑫;董仲舒与两汉史学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宁;《史记》叙事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柳玉宏;南北朝诗歌复音词通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索;敦煌写卷《春秋经传集解》异文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任刚;《史记》人物取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福燕;司马迁与鲁迅比较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郭春雨;《史记》的中下层人物形象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赵德祥;汉代儒家商人观念[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4 杜建蓉;司马迁、桑弘羊经济思想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5 吴学哲;论司马迁与《周易》[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6 肖宏丽;司马迁的帝王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7 路雪莉;司马迁文学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8 张秋佳;从《史记》征引史料看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金媛媛;司马迁笔下的商人与政治[D];内蒙古大学;2008年

10 卜超;司马迁《史记》人学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164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1164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a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