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西方分析的历史哲学与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8-08-14 19:34
【摘要】:20世纪初,中国近代学人从译述日本的西方哲学史著述开始,初步介绍了分析的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及观点,而后梁启超、李大钊等人又有更进一步的阐释。自20年代中期起,一批史学家、哲学家不满足于二手材料,强调从原著入手加以研究,这推动了西方哲学在国内传播高潮的到来。由此可见,西方分析的历史哲学俨然成为西学东渐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因它与实证主义史学理论等存在差异甚至是对立,故其传播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进化史观、史学性质科学说等关键命题都有相当多的回应,这引发了时人的深入反思,推动了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深化。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modern Chinese scholars introduced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and viewpoints of the historical philosophy of analysi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western philosophical history of Japan, and then Liang Qichao, Li Dazhao and others had a further explanation. Since the mid-1920s, a group of historians and philosophers have not been satisfied with second-hand materials and emphasized the study of the original works, which promoted the arrival of the high tide of western philosophy spreading in China. Thus, the historical philosophy of western analysis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landscape i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learning.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and even opposition between it and the positivist historical theory, there are quite a lot of responses to the key propositions such as the dominant view of evolutionary history and 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the nature of history. It promotes the deepening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theory.
【作者单位】: 温州医学院社会科学部;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越;进化史观对中国史学转型的促进和影响[J];求是学刊;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储著武;;论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2 霍明琨;;再析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撰写中的影响因素[J];安徽史学;2010年04期

3 周毅;;李则纲《史学通论》的史学方法论思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4 王志刚;;历史编纂的文史相生之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张铮;;试论20世纪20-40年代的“荀学”研究[J];才智;2012年06期

6 侯书勇;;从治学和用世看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7 刘建;;常燕生历史哲学探微[J];船山学刊;2010年01期

8 谢进东;;梁启超史学思维中的“现代性”理路及其悈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董恩强;;平等的眼光:民国新派学人的史料观[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期

10 张秀丽;;反科学主义思潮下的中国现代史学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黄海烈;;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研究的不足与展望[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2 李锐;;顾颉刚先生的“层累说”与经学史上的一个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3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4 赵庆云;;论早期近代史研究所的学术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5 刘俐娜;;晚清政治变革视角下经世致用史学的研究[A];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检讨:问题与前瞻[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谷学峰;1958年“史学革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樊庆臣;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创建与运作[D];山东大学;2011年

4 王灿;《尚书》历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王镇富;影像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姜萌;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7 尚海涛;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农业雇佣习惯规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陈园园;陶希圣与“食货”学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代洪亮;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黄迪皋;从外推走向内生[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诗书;梁启超与乾嘉学派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金林;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韩毅勇;蔡尚思学术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天通;李济的考古学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新宁;尹达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晓堂;民国时期察哈尔地区土匪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徐建;王国维经学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10 马静;从文化人类学到文化诗学[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瞿林东;;百年史学断想[J];世纪论评;1998年01期

2 戴逸;世纪之交中国历史学的回顾与展望[J];历史研究;199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木;走向深入的史学理论研究——第11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综述[J];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04期

2 史克祖;研究外国史学理论,为加强中国历史学科建设服务——访于沛研究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钱念孙;史学理论研究的世纪盘点——读《史学理论大辞典》[J];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02期

4 侯虎虎;李贽的史学理论及其实践[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钱念孙;史学理论研究的世纪盘点——读《史学理论大辞典》[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6 ;史学理论[J];全国新书目;2002年01期

7 ;史学理论[J];全国新书目;2002年04期

8 ;史学理论[J];全国新书目;2002年05期

9 ;史学理论[J];全国新书目;2002年07期

10 ;史学理论[J];全国新书目;200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吴达德;;谢本书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述评[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3 龚喜春;;谢本书爱国主义研究述评[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4 胡国枢;;论毛泽东的史学理论贡献与实践运用[A];毛泽东百周年纪念——全国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C];1993年

5 欧阳哲生;;论李大钊对史学理论的贡献[A];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选集[C];2009年

6 彭刚;;相对主义、叙事主义与历史学客观性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7 张进;;梁启超的“活态”史学与“三界革命”[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家红 北京大学校史馆;五四:历史记忆与历史解释之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王铭铭;中国马达[N];经济观察报;2004年

3 舒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发展史学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万昌华;“中观史学理论”新模式[N];光明日报;2004年

5 张耕华;史学与文学有别之外的思考[N];人民日报;2008年

6 刘建国 杨祥银;第15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在温州举行[N];光明日报;2009年

7 邹兆辰;《史学理论大辞典》简评[N];光明日报;2001年

8 马艳辉;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9 梁仁志 徐彬;继往开来的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10 刘军;史学理论、后现代主义和多元文化政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郭震旦;“八十年代”史学谱[D];山东大学;2010年

2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鹏飞;先秦诸子引证解释历史之旨趣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袁立峰;詹京斯的后现代史学理论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庄永燕;浅析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及其在清学史研究中的运用[D];浙江大学;2008年

4 李镭;爱德华·吉本的史学理论和社会思想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杨瑜;史学理论在史料教学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3年

6 顾友谷;常乃德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琳娟;1983年—中国新时期史学的转变[D];山东大学;2006年

8 姜爱智;现代新史学理论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孙文栋;论历史事实及其认识[D];山东大学;2009年

10 梁文慧;1978-2012年中国大陆心理史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839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1839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7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