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存论史学的现代转化——梁启超批判中国传统史学的再认识暨纪念《新史学》发表110周年
[Abstract]:Liang Qichao's criticis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xistential historiography, which centers on the imperial dynasty's existential historiography, takes the orthodox existential historiography and elite existential historiography as the basic point. It provides a historical premise for him to construct the historical thought of modern Chinese existentialism. It was on the basis of criticizing the traditional existential historiography that Liang Qichao defined the direction of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existential historiography and formed a historical description of replacing the traditional existential historiography with reverse. Historical reappearance and the subject of historical reading are the way to realize the "New historiography" scheme of "History Revolution". There are three forms of modern Chinese existentialism: national existential historiography, and national existentialism historiography. For the first time in Liang Qichao's critiqu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iography, it was clearly presented. Moder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New historiography, It is along the track of Liang Qichao's modern existential historiography thought that it evolves according to these three links. Today, Chinese historians still live in the "long 20th century", that is, Liang Qichao's "New historiography" era.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史学月刊》编辑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K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邵艳军;;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在联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4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汤文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哲学及其基本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周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吴春梅,王邦翠;立宪派与清廷决裂时间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9 汤奇学,龚来国;汪康年与梁启超关系变化与《时务报》兴衰[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10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玉锁;;《管子》的成人命题:既仁且智,是谓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丁钢;;书院传统及其现代精神[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3 陆心宇;;我在这里——近代经济学和哲学文本空间中的自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陶达;;马克思全面自由发展理论视阈下“幸福指数”体系的构建[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诗贵;肖凤仪;;社会公众推进消费文明的实践探讨[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杨佳倩;;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思想进程[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梁爱民;;论美与“人的本质对象化”——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典命题的理解[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陶伯华;;智慧思维学精要——《思维科学概论》第十篇[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10 丁润生;;试论顺应自然超越时空的无元思维模式——兼谈无元思维模式与灵感思维的对比[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7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8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佳杞;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调节机制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丁小飞;可持续发展观中代际公平问题的哲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宋庆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运文化的契合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瑞琴;;近二十年来梁启超史学思想研究综述[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何刚;;中国现代史学建构进程中的梁启超与郭沫若[J];郭沫若学刊;2009年03期
3 张小强;西学东渐与梁启超“新史学”的奠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4 杜小军;;再论梁启超《新史学》[J];考试周刊;2008年41期
5 ;“年鉴派”和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4年02期
6 夏莺;;梁启超的史学精神[J];黑龙江史志;2009年05期
7 黄彪;;梁启超史学思想之变化及其原因[J];华章;2011年13期
8 宋福运;;梁启超新史学简论[J];作家;2010年16期
9 宋学勤;重新解读梁启超《新史学》[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10 龚郭清;梁启超新史学与“究当世之务”[J];历史教学问题;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手代木有儿;;梁启超的史界革命与明治时期的历史学——关于晚清的进化论和历史观[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2 刘绍春;;梁启超关于国民素质教育思想的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王韬;;毛泽东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4 宋守鹏;;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苏艾平;;论梁启超文化人格的意义[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6 肖良武;;公德·开拓·进取——梁启超“新民”观的历史启示[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7 江湄;;“新史学”之“新”义——梁启超“人群进化之因果”观中的佛、儒思想因素[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8 郑匡民;;日本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9 周俊利;;梁启超在护国运动中[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10 宋学勤;;“梁启超式的输入”的真意义——兼论中西史学文化的接轨与融合[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侯福志;收藏“梁启超”[N];中国矿业报;2002年
2 王凯;梁启超死因之谜[N];中国档案报;2004年
3 李端 刘东虹;梁启超与北师大的建立[N];光明日报;2002年
4 李丽;梁启超的“利用外资观”[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5 记者 王大庆 庄建;梁启超陈寅恪风貌再现[N];光明日报;2010年
6 孙杰;梁启超与“饮水室手稿”[N];中国审计报;2002年
7 陈代湘;妙笔生花启超名噪 牛刀初试太炎遭嫉[N];光明日报;2010年
8 张家康;梁启超办报[N];人民政协报;2002年
9 郭松民;日本人何以两次帮助梁启超逃难[N];协商新报;2005年
10 ;广东纪念梁启超诞辰130周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3 徐连云;为求觉世著文章[D];吉林大学;2008年
4 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5 郭刚;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D];武汉大学;2006年
6 王明伟;近代日本国民主义与梁启超国民国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9年
7 姚雅欣;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D];山西大学;2005年
8 段江波;危机·革命·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彭树欣;梁启超与中国文献学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曹亚明;承续与超越[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庄永燕;浅析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及其在清学史研究中的运用[D];浙江大学;2008年
3 常刚;梁启超历史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屠庭;梁启超之法史学述论[D];苏州大学;2008年
5 汪平秀;梁启超民族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3年
6 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雷蕾;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关口[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蒋海燕;鲁迅早年思想和梁启超新民说[D];河北大学;2003年
9 李艳红;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D];湘潭大学;2003年
10 陈勇军;仁爱之治与自由之治[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166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216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