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层累”说之“默证”问题再讨论

发布时间:2018-10-15 12:40
【摘要】:个别学者对张荫麟批评"默证"的理解是不准确的,其驳张荫麟之"默证"和"限度",亦因多涉抽象玄思和枝蔓而流于"清议",因此并不能推翻张荫麟对"默证"的批评。所谓"层累"说不关注历史本体的说法是错误的,它是强调对历史本体的"移置"认识;所谓不追求历史本体就可以使用"默证",逻辑上自相矛盾,事实上流于诡辩。史书中之因承性内容,决定了"层累"说以史书之年代决史书内容之年代的做法每每陷于偏颇。因此,"层累"说对历史本体的"移置"认识,实质上是割断了历史发展中的因承,突出强调"造作"。历史研究上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强调严谨固然不错,但如果因此否定在现有材料基础之上的触类旁通和推论,则不免流于"冰山"式的直观反映论。
[Abstract]:Individual scholars' understanding of Zhang Yin-lin 's criticism of "silent syndromes" is inaccurate. His refutation of Zhang Yin-lin 's "silent evidence" and "limitation" is also due to many abstract and metaphysical thoughts and branches, which can not overturn Zhang Yin-lin 's criticism of "silent syndrome". It is wrong to say that the so-called "layer tiredness" does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historical ontology, which emphasizes the "shift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ontology, and the so-called "silent evidence" can be used if the historical ontology is not pursued, which is paradoxical in logic, but in fact it is merely sophistry. The content of historical books determines that the theory of "layer-tired" is biased in deciding the times of historical books by the time of history books. Therefore, the theory of "layer tiredness" on the historical Noumenon of "shifting" understanding, essentially cut of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highlighting the "pretence". It is good to emphasize preciseness in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but if we negate the analogy and inference based on the existing materials, we can't avoid the "iceberg" intuitionistic theory of reflection.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历史系;
【基金】:上海大学“211工程”第三期项目“转型期中国的民间文化生态”(A.15-A011-09-001)的资助
【分类号】:K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罗志田;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民国新史学的一个诡论现象[J];历史研究;2000年04期

2 李锐;;由新出文献重评顾颉刚先生的“层累说”[J];人文杂志;2008年06期

3 谢维扬;;徐中舒先生读古史方法的一些启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卢毅;试论民国时期“整理国故运动”的缺失[J];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04期

5 周振鹤;县制起源三阶段说[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剑雄;;中国家谱的总汇 家谱研究的津梁——《中国家谱总目》评介[J];安徽史学;2010年01期

2 方立军;;试论嘉道年间西北边疆史地学者的防务思想[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刘道胜,朱昌荣;明代徽州方志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汪乾;;民族主义在中国的源起与成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章昕;;《宋元戏曲史》、《中国戏剧史长编》及《中国戏曲通史》著者治学方法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6 刘业兴;陈绪敖;;试论黄宗羲民主启蒙思想之历史地位[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7 张保见;;王应麟撰著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王雪梅;;考据孟学的演变与成就[J];北方论丛;2008年01期

9 张向荣;;雅与俗:船山诗学的美学观念[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肖守贸;;礼时为大:凌廷堪礼学之“致用”性——张寿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读后[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2 吴国武;;略论先秦宗族教育对私学形成的影响——以鲁国三桓之族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虞万里;;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4 葛壮;;关于中国上古时代政教关系的阐释[A];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5 虞万里;;从《诗经》授受、运用历史看《缁衣》引《诗》[A];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6 雷晋豪;;西周晚期王朝军事的波折与顿挫[A];社会·经济·观念史视野中的古代中国 国际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论文集中[C];2010年

7 冈本真则;;从出土资料看西周王朝和诸侯的关系:以分析河南、湖南、山西地区的西周墓葬为中心[A];社会·经济·观念史视野中的古代中国 国际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8 张德良;;不■方鼎时代再探[A];社会·经济·观念史视野中的古代中国 国际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9 王雪萍;周媛;;试论两淮盐商在扬州学派形成中的作用[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10 王杰;;第十五章 明清之际的经世实学思潮[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2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5 殷慧;朱熹礼学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 朱海燕;明清易代与话本小说的变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姚兴富;耶儒对话与融合[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修彩波;近代学人与中西交通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吕宗敏;何秋涛《朔方备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蒋小莉;《新疆图志·建置志》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艳芳;先秦易学的几个问题[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杜国庆;毕沅与孙诒让《墨子》校勘比较研究[D];温州大学;2010年

6 程晓峰;洪亮吉及其《春秋左传诂》评述[D];湖南大学;2009年

7 胡蓉;顾炎武《音学五书》入声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李虹;周春及其《红楼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年

9 李岚;张心(氵山一王攵)与《伪书通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贾俊侠;先秦史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树民;夏、商、周之前还有个虞朝[J];河北学刊;2002年01期

2 罗志田;大纲与史:民国学术观念的典范转移[J];历史研究;2000年01期

3 戴逸;世纪之交中国历史学的回顾与展望[J];历史研究;1998年06期

4 白寿彝;;悼念顾颉刚先生[J];史学史研究;1981年01期

5 裘锡圭;;史墙盘铭解释[J];文物;1978年03期

6 李学勤;论葛陵楚简的年代[J];文物;2004年07期

7 杨向奎;应当给“有虞氏”一个应有的历史地位[J];文史哲;1956年07期

8 谢维扬;;古书成书和流传情况研究的进展与古史史料学概念——为纪念《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八十周年而作[J];文史哲;2007年02期

9 李亦辉;李秀萍;;论《封神演义》中文王、武王形象的理学文化特征[J];学术交流;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鲁瑞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子羔》感生神话内容析论——兼论其与两汉经说的关系[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永秉;楚地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传说时代古帝王系统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征;;论诗歌的可译性限度及其调节机制[J];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徐媛媛;;论文学翻译中的风格:有限可译[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9期

3 方万鹏;;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可能与限度——以环境史为中心的几点思考[J];学术研究;2011年08期

4 禾禾;;要不要给“热心”定个限度[J];新一代;2009年06期

5 高旭东;;论钱锺书《诗可以怨》的合理性及其限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曹琳;;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Chinese Versions of Gettysburg Address: A Socio-semiotic Approach[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年Z5期

7 康华;;论历史研究中的“求同存异”与“存同求异”[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续小强;;救救孩子或青年之止[J];名作欣赏;2011年25期

9 陆明华;;修炼自己的气度[J];现代养生;2011年15期

10 陈垦;;北欧小旅馆[J];雨花;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清;;论政党模式与政府创新的限度——一种比较分析的视角[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敬根;;编辑策划介入作者创作过程的必然性及其限度思考[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五集)[C];2007年

3 杨会丽;;“科学的禁区”论析[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4 杨君;;行政主导型新农村建设:效用及其限度[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杨朝霞;;论动物福利立法的定位——道德法律化的视角[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朱德米;;公共行政的案例研究——对一种研究方法的限度探讨[A];“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柴宝勇;;党内民主的政治学审视:功能及其限度[A];当代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奎良;;历史反思散论[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9 黄凯锋;;历史评价与历史认识[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曾小保 单位:黄山高专马列室;历史认识真理的检验[N];安徽日报;2000年

2 于文秀;还原历史过程中的本体思考[N];光明日报;2007年

3 周文玖;“能具史识者,必具史德”[N];学习时报;2006年

4 京力;唐代的茶书[N];中华合作时报;2002年

5 张炯;关于当前文艺思潮的若干浅见[N];中国艺术报;2003年

6 子余 江苏省社科院;在“公共生活”中能否保有“私人自由”?[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7 刘东方;也说“新历史主义”[N];中国文化报;2006年

8 王天无;完整适中贯通古今[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傅伍仪 张爱荣 郑任秋 郑小叶;吴全衡与宋庆龄的儿童事业[N];光明日报;2001年

10 记者 杨荣、特约通讯员 王丽峰;山西发现苏轼《玉论》刻石[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漪;叶适功利哲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李凤章;登记限度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周兴国;教育自由及其限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怀勇;公司自治限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5 杨勤法;论公司治理的司法介入[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6 刘建华;美国跨国公司与“民主输出”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张振改;教育政策的限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大桥;中国语境中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董丽云;重建文本阐释的约束理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谢文玉;自由与民主的限度[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雪强;论公司自治权及其限度[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2 丁娟;论网络言论自由权[D];安徽大学;2006年

3 刘国辉;论道德宽容[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罗歆钰;证券法连带责任限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5 刘艳;道德惩罚论[D];中南大学;2007年

6 王清;关系、限度、程序[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囡;论道德教学之可能及其限度[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丹;迟子建作品中的死亡世界及其超越之路[D];吉林大学;2006年

9 王超;企业社会责任正当性及其限度[D];天津商业大学;2007年

10 许郭晋;论法官自由裁量权及其限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725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2725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5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