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与二十世纪中国古代铁器研究
[Abstract]:The French almanac guru Brodell said, "there can be no history without theory." the great progress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in the 20th century was almost always guid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ory and historical view. The study on the manufacture and use of iron in Chinese history is a typical example. This problem has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modern times, and has been paid attention by many scholars, such as Zhang Taiyan, Hu Shi, Guo Moruo and so on.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iron resear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ew theories. The prehistoric theory of Western archaeology brought the question of iron into the sight of modern scholars and directly initiated the study of ancient iron objects. The introduc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kes the study of iron objects from ancient objects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分类号】:K092;K876.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生民;汉代与魏晋南北朝犁演变的考察[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范志军,韩香花;从出土材料看西汉冶铁业的发展[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于述胜;;教育交流视野中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史研究——兼评《中外教育交流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4 许永杰;黑龙江考古界说[J];北方文物;2001年04期
5 戴峰;清初经世文风的鼓荡与转折——以唐甄《潜书》为中心[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6 周广荣;敦煌《悉昙章》歌辞源流考略[J];敦煌研究;2001年01期
7 徐东升;唐宋时期私营企业的若干特点及其成因[J];东南学术;2000年03期
8 喻学才;遗址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孙长初;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宋永祥;试析皖南周代青铜器的几个地方特征[J];东南文化;198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关晓武;;两周青铜编钟制作技术规范试探[A];机械技术史(3)——第三届中日机械技术史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高瑞泉;;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A];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卫东;春秋时期贵族政治的历史变迁[D];吉林大学;2007年
2 陈隆文;春秋战国时期金属铸币的空间特征与地理基础[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鹏;辽墓壁画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4 赵彩花;前四史论赞文体艺术及其文化内涵[D];复旦大学;2004年
5 林荣琴;清代湖南的矿业开发[D];复旦大学;2004年
6 庄逸云;清末民初文言小说史[D];复旦大学;2004年
7 朱贻强;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温乐平;秦汉社会消费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郜积意;刘歆与两汉今古文学之争[D];复旦大学;2005年
10 钱益汇;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商代石器的生产与使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宏斌;战国秦汉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2 王凤青;傅斯年与中国传统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洪伟;东晋门阀政治与东晋玄言诗[D];湘潭大学;2002年
4 梁洁;中国近代实证主义史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田华;鲁班传说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6 牛加明;宋代墓室壁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宋军风;唐代商人家庭状况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8 黄富成;两周独弨马车构造技术的探索[D];郑州大学;2004年
9 陈彦姝;十六国北朝的工艺美术[D];清华大学;2004年
10 张子辉;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卿善;;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朱执信的历史观[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2 邹兆辰;;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传统史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J];河北学刊;2011年05期
3 陈其泰;;如何正确评价新中国五十年史学——《新中国史学五十年》序[J];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01期
4 邹兆辰;;开放与吸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不竭动力[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5 郑忆石;;科学、知识、知识分子: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域[J];浙江学刊;2011年04期
6 李根蟠;;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与路径的思考———学习毛泽东“古今中外法”札记[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7 陈其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范文澜理论创造的风格[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8 张越;;浅论“五朵金花”的理论成就和学术意义[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9 胡沫;范拥军;;马克思历史科学:实证与批判[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陈支平;;史学理论探索与命题话语权的建构[J];文史哲;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常晋芳;;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陈新夏;;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理论[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奎良;;唯物史观的当代课题(提纲)[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宏维;;论社会性别概念对唯物史观的推进(提纲)[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何萍;;更新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提纲)[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杨X;;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公式和恩格斯的两种生产学说[A];民族学研究第七辑——中国民族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7 张曙光;;现代历史的自我理解与自我批判——论唯物史观的重建[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陈奎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大力开展国史研究——在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上的讲话[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吴家林;;李大钊史学思想新论[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10 张越;;从对整理国故和“古史辨派”的评价看郭沫若的史学思想[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廉敏;唯物史观的继往开来[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罗炳良;发展唯物史观 繁荣历史科学[N];人民日报;2002年
3 瞿林东;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发展[N];光明日报;2002年
4 于武;旗帜鲜明地捍卫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王素色;历史研究离不了唯物史观[N];中国民族报;2002年
6 田居俭;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记者 马海涛;坚持唯物史观 繁荣史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孙继民;唯物史观学术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李红岩;唯物史观是破解中国历史奥秘的唯一钥匙[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10 庞卓恒;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从成就和挫折中寻求振兴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2 王贵仁;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胡现岭;胡绳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黄磊;历史循环论和他者[D];复旦大学;2008年
5 李凌翔;新中国的旧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6 张雄;历史转折论[D];复旦大学;1993年
7 白利鹏;历史复杂性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6年
8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9 盖志芳;《历史研究》(1954-1966)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郑先兴;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炯;吉登斯的早期思想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霞;《史学要论》与《历史哲学教程》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李
本文编号:22875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287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