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近代中国大学史学教授群像

发布时间:2019-01-11 18:54
【摘要】:就教育背景来看,近代中国大学的史学教授略可分为三代。第一代为科举时代的人,第二代为新式学堂或学校教育时代的人,第三代为大学教育发展时代的人。从数量来看,第三代占了近85%,是史学教授群体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但就影响而言,第一代和后两代之间,以及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往往存在学术传承关系,因此前两代的重要性绝不可忽视。第三代史学教授,大部分出自北大、清华、燕京等少数几所大学,其中超过半数又曾在国外大学或研究院(所)接受过教育。尽管当时教授流动极为频繁,对各大学都产生了冲击,但北大等少数大学的史学科系依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师资阵容的相对稳定,这就使得它们能够巩固其地位和影响。至于本国史教授与外国史教授势力之悬殊,以及许多留学生回国后改治国史,除了因为在国内缺乏研究外国史的条件等客观原因外,更重要的,还是因为许多人其实在主观上更重视本国文化历史的研究。
[Abstract]:In terms of educational background, the history professors of modern Chinese universit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generations. The first generation is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era, the second generation is the new school or the school education time, the third generation is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development time person. In terms of quantity, the third generation accounts for nearly 85g,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group of history professors. However, as far as influence is concerned, academic inheritance often exists between the first generation and the next generation, as well as between the second generation and the third generation, so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evious two generations must not be ignored.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history professors, mostly from Peking University, Tsinghua University, Yanjing and a few other universities, more than half of which have received education in foreign universities or graduate schools. In spite of the frequent turnover of professors and the impact on all universities at that time, the history departments of Peking University and a few other universities remained relatively stable to a certain extent, which enabled them to consolidate their position and influence. As for the disparity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history professors, as well as the fact that many overseas students returned to China to change their history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it is more important not only because of the lack of conditions for studying foreign history in China, but also for other objective reasons. Or because many people subjectively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their own culture and histor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历史系;
【基金】: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近代中国大学的文史哲学科——一个宏观视野下的微观研究”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尚小明;;抗战前北大史学系的课程变革[J];近代史研究;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蒋冬梅;;略论中国人的权利意识问题[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虞和平;;2006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J];近代史研究;2007年03期

3 王奇生;;战时大学校园中的国民党:以西南联大为中心[J];历史研究;2006年04期

4 陈进国;;考古材料所记录的福建“买地券”习俗[J];民俗研究;2006年01期

5 梁晨;;从朱延丰出国案看蒋廷黻对清华历史学系之改造[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李刚;;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心态[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喜旺;学术与教育互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郑若玲;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3 吴原元;1949—1972:中美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宗韵;明代家族上行流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宋洪兵;韩非子政治思想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小辉;从士绅到知识分子[D];上海大学;2007年

7 叶舟;清代常州城市与文化:江南地方文献的发掘及其再阐释[D];复旦大学;2007年

8 宋长琨;家庭背景与明代徽州双籍进士的地位升迁[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廖林子;抗战时期的中国高校教育管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琼;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齐砚奎;近代经史嬗变过程中的陈黻宸[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亿红;青岛意象[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5 黄香华;略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伟魏;傅斯年的史学理论析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后记[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兰炎平 通讯员 宋晓芹;阎宗临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京召开[N];山西日报;2007年



本文编号:24073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4073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1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