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松史学思想的特色
本文关键词:何炳松史学思想的特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何炳松是中国近现代最早的系统接受西方史学专门训练的史学家之一,他在国内首先传播了鲁滨逊的“新史学”。他力图以西方史学理论为基础,吸收中国传统史学之精华,构建自己的史学思想体系。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
【关键词】: 何炳松 史学思想 “新史学”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何炳松(1890—1946年),字柏丞,浙江史学理论的译著。继《新史学》之后,他又根金华人。1912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同年据鲁滨逊所编的历史教本编译成《中古欧洲赴美国留学,攻读政治学和史学,成为中国近史》、《近世欧洲史》教材,这是“五四”以后较现代最早的系统接受西方史学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建;;20世纪前半期新旧史学关系论争的综述[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2 林辉锋;;马叙伦与五四运动后浙江教育界的派系之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3期
3 向燕南,尹静;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拓荒与奠基——陶希圣创办《食货》的史学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王爱卫;;朱希祖与章太炎[J];德州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邓金林;;打好基础与学有专门——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史学系课程改革管窥[J];林区教学;2010年06期
6 朱建国;;论鲁迅文学史研究的传承与超越[J];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03期
7 张天明;赵海红;;何炳松历史教育目的观探析[J];教育探索;2011年01期
8 杜晓艳;;何炳松中西文化观的演变[J];兰台世界;2010年23期
9 罗志田;;检讨《古史辨》学理基础的一项早期尝试[J];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10 张晶萍;;20世纪上半叶兰普雷希特“文明史学”在中国的传播[J];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郑峰;多歧之路: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知识分子研究(1902-1932)[D];复旦大学;2008年
2 陈亚玲;论我国学术转型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李明忠;论高深知识与大学的制度安排[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秀丽;反科学主义思潮下中国现代史学的人文指向[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洁;中国近代实证主义史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贾维军;20世纪30年代中国本位文化论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冬蕊;章学诚与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论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岳颖;何炳松教育思想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6 曹伟;试论何炳松的历史教育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董川;伟大的未完成[D];苏州大学;2010年
8 尹丽峰;“六经皆史”的近代诠释及其意义[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黎文俊;何炳松历史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永胜;何炳松史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馨;何炳松史学思想析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洪认清;评何炳松对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译介[J];史学史研究;2002年02期
3 王晴佳;胡适与何炳松比较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02期
4 张书学;何炳松对西方史学理论的传播与贡献[J];浙江学刊;1994年02期
5 高石钢;何炳松对中国史学近代化所作的杰出贡献[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6 杨永胜;;近二十年来何炳松史学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7 蔡家勇;;论何炳松的史学研究及其史学思想特色[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8 费小平;何炳松[J];浙江档案;1992年08期
9 薛其林;试论何炳松的史学阐释方法[J];长沙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10 陈文举;;百年暨南人物志——何炳松[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检秋;;清末民初考据学方法的发展[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2 谢保成;;从20年代思想文化发展趋势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3 李慧宇;;长足进取与成就辉煌——中国历史学的现代转型述论[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毕苑;;斯巴达与中国——近代教科书中中国人对斯巴达的认识[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5 张承宗;;六朝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冯玮;;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异——从词源到现实意义[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7 李红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个三十年[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8 张越;;《十批判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评价问题刍议[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9 薛匡勇;;历史观演变对档案观的影响[A];回顾与展望:2010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上)[C];2010年
10 张太原;;发现史料之外的历史——以傅斯年研究为例[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勇 暨南大学;沈炼之在暨南大学的学术活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王龙玉;著名史学家何炳棣的金华情结[N];金华日报;2007年
3 冯军;2007:金华历史的拐点[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4 国家图书馆馆长 詹福瑞;一生恬淡 唯书是好[N];中国文化报;2008年
5 程念祺;陈寅恪史学思想的精义[N];文汇报;2009年
6 诚逊;宁可史学思想研讨会在京举行[N];光明日报;2009年
7 陈福康;民国时期一次最大的购书活动[N];人民政协报;2002年
8 叶隽;芹献三点[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季轩;民族魂与爱国情[N];光明日报;2006年
10 刘梦溪;“国学”概念再检讨[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战国;周谷城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徐国利;钱穆史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陈茂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褚新国;塔西佗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张光华;萧一山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王爱卫;朱希祖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7 朱潇潇;专科化时代的通才之辨[D];复旦大学;2008年
8 谈丽;小阿瑟·施莱辛格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江增华;清初历史文化视野中的施闰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黄延龄;从兰克史学向新史学的转型[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文俊;何炳松历史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永胜;何炳松史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唐景;何炳松历史学说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天明;何炳松历史教育思想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5 曹伟;试论何炳松的历史教育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岳颖;何炳松教育思想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7 李莉;抗日战争时期的国立东南联合大学(1941年12月-1943年7月)[D];暨南大学;2007年
8 王博;明末清初史学思想的衍变[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栾芬芬;李Xh史学思想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琛;史景迁史学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何炳松史学思想的特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92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59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