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后人民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本文关键词:日本战后人民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战后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已经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六十多年的时间里,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与人民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日本战后不同时期的人民运动对马克思主义史学提出了政治需求,而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则从理论角度回应了人民运动的这种需求,因此马克思主义史学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斗争性,马克思主义史学为人民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 但是,在目前我国的日本史研究领域,缺乏对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尤其是战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而研究日本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特点及得失对于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是本文写作的出发点。 本文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目前我国以及日本国内关于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研究的现状。 第二部分为正文,其中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日本人民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历史传统,即战前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人民运动中诞生的情况。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战后初期,即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日本人民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联系,着重论述了这一时期日本高涨的人民运动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中的反映,即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历史上人民运动的关注和对日本军国主义问题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在日本史学界有重要影响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论战,即1956年“昭和史论争”。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人民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联系,着重论述了日本人民运动由高潮走向低谷对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影响,即人民斗争史观的诞生和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围绕历史教科书问题与日本政府和资产阶级史学展开的“教科书诉讼案”斗争。 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情况。在这一时期,人民运动已经完全走入了低谷,但是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影响依然在发挥作用,比人民斗争史观更进一步的民众思想史观成为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课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要求恢复日中邦交正常化运动和教科书斗争则推进了对日本侵华战争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江口圭一对“十五年战争理论”的完善和井上清对日本军国主义形成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就是这种趋势在史学领域的反映。 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为结束语,在这一章本文概括了战后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即强烈的现实性和斗争性;总结了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贡献,即建立了日本科学的历史学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和西方史学思想与日本实际的有机结合,突破了战前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局限,为日本史学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并产生了一大批经典理论著作。本文从人民运动的角度出发去研究日本战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问题,这一角度在我国目前的日本史研究中还未曾出现过,因此本文为我国的日本史学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本文参考了日本史学家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如永原庆二的《二十世纪日本的历史学》,须田努的《圣像的崩溃——战后历史学和运动史研究》,因此从史料的角度来看,本文也具有创新性。
【关键词】:日本 人民运动 马克思主义史学 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09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绪论11-20
- 0.1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11-19
- 0.2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19-20
- 1 日本人民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渊源20-24
- 1.1 日本战前人民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20-23
- 1.1.1 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的背景20-22
- 1.1.2 日本战前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22-23
- 1.2 战前马克思主义史学被扼杀23-24
- 2 战后初期(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人民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24-36
- 2.1 日本战后初期人民运动产生的背景24-25
- 2.2 战后初期的人民运动25-29
- 2.2.1 战后初期的工人运动25-27
- 2.2.2 反安保运动27-29
- 2.3 战后初期人民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联系29-36
- 2.3.1 战后马克思主义史学重建的背景29
- 2.3.2 战后初期人民运动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影响29-31
- 2.3.3 远山茂树对昭和时代自由民权运动的研究31-32
- 2.3.4 井上清对军国主义问题的研究32-33
- 2.3.5 一九五六年“昭和史论争”33-36
- 3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人民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36-46
- 3.1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的背景36-37
- 3.2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的人民运动37-41
- 3.2.1 反对“政暴法”运动37-38
- 3.2.2 反美爱国运动38-39
- 3.2.3 争取恢复日中邦交正常化运动39-41
- 3.3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41-46
- 3.3.1 “人民斗争史观”的诞生和发展42-43
- 3.3.2 家永三郎教科书诉讼案43-46
- 4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46-50
- 4.1 民众思想史的发展46-47
- 4.2 对日本战争责任问题的进一步研究47-50
- 4.2.1 江口圭一对“十五年战争”问题的研究47-49
- 4.2.2 井上清对日中战争的研究49-50
- 结束语50-56
- 5.1 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特点50-51
- 5.2 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贡献51-53
- 5.3 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走向低潮的原因53-54
- 5.4 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借鉴意义54-56
- 参考文献56-60
- 致谢60-6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61-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艳红;;《近代史杂志》2009—2010年书评编译[J];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2 李庆保;;日本战后派作家武田泰淳的战地体验[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3 ;吉田茂忍辱负重缔造日本战后崛起[J];旅游时代;2011年03期
4 魏承思;;红色教授吴泽[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22期
5 李勇;;作为史学双翼的史料与理论——重读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史料与史学》[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彭治国;;做梦的黑泽明[J];优品;2011年06期
7 李振声;;群趋东邻受国史 神州士子羞欲死[J];学问;1999年03期
8 李宁;谈育明;;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陈其泰;;如何正确评价新中国五十年史学——《新中国史学五十年》序[J];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01期
10 真小灰;;日本摄影教父细江英公的《蔷薇刑》[J];影像视觉;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个三十年[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金姝;;科学技术是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强大杠杆[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3 徐洁;;日本图书馆法与图书馆服务[A];现代图书馆的人本主义思考与实践——2002江浙沪晋图书馆中青年论坛论文集[C];2002年
4 李明权;;日本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经验教训及其对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启示[A];山东省科协农科学会群、山东省农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翔;;吴杰先生中日关系史与日本史研究述评[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6 袁成毅;;战后蒋介石对日“以德报怨”政策的几个问题[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7 邹兆辰;;唯物史观指导下中国史学方法的进步[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8 王冬梅;;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论文集[C];2004年
9 岩本纯明;;日本农业、农业政策的历史经验与今后的展望——以农业结构问题为核心[A];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吴晓江;;21世纪日本企业发展观念的转向——日本旭化成集团公司总经理永里善彦讲演述评[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锦屏;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习[N];光明日报;2002年
2 晓为;准确评价马克思主义史学[N];光明日报;2001年
3 陈新;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经典之作[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叶杏丽;日本战后首位防卫大臣久间章生是个什么样的人[N];世界报;2007年
5 赵忆宁;“平成萧条”十五年 日本的“得”与“失”[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6 吉晓旭;日本二季度GDP负增长[N];国际商报;2008年
7 刘鹏;日本老龄化,促男人们更加“爱妻”[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8 宋金明;日本战后最长经济增长周期即将终结?[N];金融时报;2008年
9 王志刚;透视日本“防卫厅”改“防卫省”[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10 黄晴;日本新内阁与日本走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杜小军;日本战后海运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03年
3 节艳丽;对日本战后基础研究发展与诺贝尔科学奖获得的历史考察[D];清华大学;2004年
4 林国华;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07年
5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黄广友;刘大年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盖志芳;《历史研究》(1954-1966)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陈杰;日本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齐山德;苏联时期史学研究初论[D];吉林大学;2010年
10 代洪亮;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霏;日本战后人民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D];辽宁大学;2011年
2 杨洁;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纬;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就和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焦帅;中国大陆学者著作中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1980-2009)[D];扬州大学;2010年
5 曾黎梅;《学术研究》(云南)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云南的建立与发展[D];云南大学;2011年
6 汤艳萍;马克思主义史家李季初探[D];山东大学;2012年
7 钱丹红;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贡献[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8 王振声;日本战后高速发展时期(1955-1970)城市化剖析[D];苏州大学;2012年
9 杨凌林;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D];西南大学;2006年
10 郭福娜;日本企业集团形成机制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日本战后人民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88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68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