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1983年—中国新时期史学的转变

发布时间:2017-03-29 21:02

  本文关键词:1983年—中国新时期史学的转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80年代史学在新时期史学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1983年前后中国历史学的重要转变,,对于新时期史学的发展更是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1983年史学在承传建国后十七年史学的基础上,伴随着改革的春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年前后,史学界所倡导的史学研究领域、史学研究理论、史学研究方法以及史学工作者的治史旨趣等各方面,对于80年代,甚至是整个新时期史学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由于目前史学界对整个80年代史学研究的薄弱,使得鲜有涉及1983年史学的研究成果出现。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仅以考察新时期史学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1983年前后中国历史学的一系列问题,来管窥80年代史学以及整个新时期史学发展的脉络。 论文分三大部分: 前言部分 概括说明研究1983年前后中国新时期史学转变的学术价值;回顾1983年之前新时期史学的表现;简要叙述1983年史学在机构建设、学科健全、课题研究、人才培养、会议交流等方面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及其史学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原因;介绍目前史学界关于新时期史学发展过程的研究现状,提出作者努力的方向和争取有所创新之处。 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从五个方面论述了1983年前后中国历史学的转变: 1、转变之一: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学的提出。指出1983年前后,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促使史学界重新认识到史学研究过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作用的重要性。随着中国史学界关于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问题思考的深入,创建了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观点,并很快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2、转变之二:史学理论研究的起步。1983年前后,史学界开始全面反省史学学科自身的发展道路,清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理论、史学史和史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及其范畴界定等问题,不断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工作和对外国史学理论的研究工作,这种关于史学理论的研究动向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期,从而形成了规模宏大的80年代“史学理论研究热”,对80年代史学以及整个
【关键词】:1983年 新时期史学 转变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092.7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8
  • 前言8-16
  • 一、观念调整: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学16-26
  • (一)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新学习16-21
  • (二)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21-26
  • 二、回归自我:史学理论研究的起步26-37
  • (一) 史学理论建设的觉醒26-28
  • (二) 史学理论认识的深化28-30
  • (三) 史学概论研究的复兴30-33
  • (四) 西方史学理论的引进与研究33-37
  • 三、方法更新:史学方法多样化之趋势37-47
  • (一) 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的反思37-39
  • (二) 西方史学方法的引进与探讨39-47
  • 四、领域拓展:文化史研究的复兴47-54
  • (一) 文化史研究的复兴47-51
  • (二) 文化史研究复兴之反思51-54
  • 五、旨趣变更:对史学功能的重新思考54-63
  • (一) 历史与现实认识观念的深化54-57
  • (二) “历史时代使命”的提出57-59
  • (三) 历史服务现实途径的思考59-63
  • 结语63-66
  • 参考文献66-71
  • 致谢71-7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2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丽锋;近三十年浙江中国史研究特点与变迁[D];宁波大学;2011年

2 潘静静;20世纪80年代史学概论体系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维佳;唯物史观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大陆历史学变革[D];扬州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1983年—中国新时期史学的转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53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753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9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