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术共同体的角度探讨国际历史科学大会
发布时间:2017-04-27 11:13
本文关键词:从学术共同体的角度探讨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为了共同的兴趣目标,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和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人围绕共同的主题内容通过研究、讨论、协作可以组成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有共同的目标,有相应的内在机制,有活动的主体,有共同关注的领域。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可以被看成一个学术共同体:它缘起于对民族主义史学的超越,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成熟的制度章程,建立了完备的组织机构,尽可能吸纳各国的历史学家参与,通过每五年一次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为历史学家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促进历史学科发展。中国将承办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我们急需对它加深了解。 19世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历史学走向了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道路。民族主义史学是适应近代民族国家构建需要而产生的,在19世纪的欧洲确立传播:史学工作在民族的或国家的框架中展开。民族主义史学的利弊得失引起人们的关注,德意志成为一个典型。一战打破了已经建立起来各国史学家之间的微弱联系,以德国和奥地利为一方的史学家与法国和比利时等国为另一方的史学家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感。突破民族主义史学框架,促进历史学家之间的交流成为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出现的缘由。 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是非政治性机构,每五年召开一次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其目的是加强国际合作,发展历史科学。1924年5月15日临时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在布鲁塞尔建立了,而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正式成立大会直到1926年5月14日才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这是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的初始阶段,它为对立双方的历史学家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是推动了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世纪90年代是它发展的第二阶段,东西方历史学家在这里相遇和展开讨论。这一时期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历史科学大会进一步走向国际化。而且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组织结构和制度章程日益完善,国际间的史学交流走上制度化的道路。 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自成立后就致力于构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历史学家共同体,但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欧美史学家所主导,亚非拉大部分国家与地区还没有参与或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目前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工作方法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向更多国家与地区开放,采取措施鼓励非欧美历史委员会的加入,且在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主题和安排上日益凸显非欧美国家的重要性,使非欧美国家在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中的地位日益增强。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已拓展为一个拥有54个成员的学术共同体。 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的任务在于促进各国历史科学的国际性合作,并且在世界舆论界代表与维护历史学家的利益。中国与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1938年中央研究院正式加入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胡适参加了在苏黎世召开的第八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1938年到1982年之间,中国与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之间的正式联系中断,但中国学者依旧通过各种渠道关注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情况。1980年中国以非正式成员身份参加第15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1982年中国正式成为国际科学委员会的一员,两者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中国加入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时间仅有30多年,但它在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且已经成功地申请承办2015年第22届大会。中国与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关系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与历史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密切,历届大会涉及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史学的研究趋向、关注的重点。为了更有效地探讨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与历史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全球史作为个案,全球史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2000年在奥斯陆举办的第19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全球史被列为第一大主题,且其他主题和专题大都是围绕全球史展开。虽然在这次大会上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地了解全球史,但这次大会使历史学家意识到全球史的研究价值,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全球史,在第20届和第21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我们依然看到全球史的重要影响。而经过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催化,在世界范围内全球史研究的热潮有增无减。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比作加速器,它对史学研究的潮流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可以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一个范例:它旨在超越民族主义史学,尽可能吸收更多国家参与历史研究与讨论,建立世界范围内的跨国史学交流,促进历史学的发展。由于语言和材料的限制,本文采用个案分析的方式来对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进行动态展示。
【关键词】:国际历史科学大会 学术共同体 民族主义史学 制度章程 交流平台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091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0
- 前言10-24
- 第一章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缘起24-32
- 第二章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发展32-57
- 第三章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拓展57-65
- 第四章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与中国65-79
- 第五章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与历史学研究79-85
- 结语85-87
- 附录: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大事记87-88
- 参考文献88-9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广达;;当代史学研究的趋势——参加第十六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观感[J];北京社会科学;1986年02期
2 江士贤;金应熙谈第十六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J];广东社会科学;1985年04期
3 刘鼎铭;林周佳;徐志敏;;中国申请加入国际史学会及派胡适参会相关史料一组[J];民国档案;2007年03期
4 陆象淦;国际史学家代表大会和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J];国外社会科学;1978年04期
5 陆象淦;帕斯库院士谈第十五届世界历史学家大会[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4期
6 一文;2005年第2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J];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7 张椿年 ,陈之骅 ,华庆昭;开拓新领域 研究新问题——出席第十六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有感[J];世界历史;1986年01期
8 李世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新突破——第2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简介[J];世界历史;2005年06期
9 端木美;密特朗与历史学──国际史学会秘书长贝达里达采访密特朗概述[J];世界历史;1996年02期
10 昆源;切磋学术,增进友谊──出席第18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侧记[J];世界历史;1996年02期
本文关键词:从学术共同体的角度探讨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05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330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