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柯文中国历史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7-05-19 18:27

  本文关键词:柯文中国历史研究述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保罗·柯文目前是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也是费正清之后,美国中国史研究学界中最杰出的学者。20世纪80年代中期,柯文对流行于美国中国史研究中“挑战——回应”、“传统——现代”、“帝国主义”这三种种族中心或西方中心主义模式的批判之后,柯文教授总结了70年代初以来美国的中国近世史研究中逐渐出现的趋势——“中国中心取向”。“中国中心取向”的提出为柯文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此后,北美中国研究学界所产生的大多数研究成果都运用了柯文“中国中心观”的方法和前提。然而经过此后二十年的学术发展,“中国中心观”原有的一些潜在局限性逐渐暴露了出来。鉴于此,柯文教授也对此作出了调整与补充。 “中国中心观”之外,柯文教授也在进行着具体的历史课题研究。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他对“中国近世史”的研究。早在50年代柯文初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时,他即开始了对传教士问题的研究。在研究中,柯文不再走过去研究传教士的路子,而是“更加注意理解和评价基督传教团在中国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虽然柯文在此时的研究中仍然没有摆脱“挑战——回应”模式的影响,但却就此拓展了自己的研究课题。 此后,柯文以晚清人物“王韬”为个案,通过为王韬及同时代其他人物作“集体传记”的做法,深入到这批中国早期“沿海改革家”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之中,为我们展示了晚清社会的另一面貌。 1997年,柯文出版了《历史三调》一书,不仅全面表达了自己充满“后现代”色彩的历史观念,也对传统的“义和团”问题研究提出了全新挑战。为了把义和团的思想和行为变得更“自然化”和“人性化”,他求助于跨文化比较,并且尽量把相对于中国的“他者”的范围扩大至西方以外,把非洲以至世界其他地方都包括在内。人类学、社会学、比较宗教学、心理学分析等种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显示了柯文全新的研究视角。 传统历史课题之外,柯文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也值得注意。针对90年代中国再次复兴的“民族主义”思潮,柯文从历史学的角度,通过对19~20世纪这段 柯文中国历史研究述评 历史时期内中国知识分子对“国耻”问题讨论的分析,柯文也表达了自己关于 中国“民族主义”的看法。 从深层看,柯文所关注的课题的本质其实还在“中国与西方关系”这一点 上。虽然“中国中心观”的运用,使柯文的历史研究更加贴近历史的真实,但 柯文所在意的“历史意义”却折射出了许多西方文化的观念。而这一点,对我 们进行的国际汉学弥足珍贵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097
【目录】:
  • 中文摘要5-8
  • 英文摘要8
  • 第一章 导论:柯文其人8-10
  • 第二章 主要研究成果述评10-36
  •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历史观念10-18
  • 第二节 对中国近世史的研究18-36
  • 第三章 柯文历史研究的影响36-40
  • 第一节 柯文历史研究在美国学界的地位36-38
  • 第二节 中国学者对柯文历史研究的反应38-40
  • 第四章 多余的话 关于国际汉学40-42
  • 参考文献42-46
  • 附录一 柯文主要著作年表46-48
  • 附录二 柯文主要著作年表(英文)48-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琴;贴近社会下层看历史[J];读书;1998年08期

2 杨念群;“常识性批判”与中国学术的困境[J];读书;1999年02期

3 韩锦标;“挑战—回应”模式与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启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杨念群;“后现代”思潮在中国——兼论其与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复杂关系[J];开放时代;2003年03期

5 周武,李德英,戴东阳;中国中心观的由来及其发展——柯文教授访谈录[J];史林;2002年04期

6 王家范;关于社会历史认识的若干思考[J];史林;1998年01期

7 杨念群;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J];清史研究;2000年04期

8 徐立望;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之史的考察──从民族意识到民族主义[J];求索;2001年05期

9 申剑敏;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与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J];人文杂志;2001年06期

10 赵世瑜;社会史: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对话[J];社会学研究;1998年05期


  本文关键词:柯文中国历史研究述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95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3795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6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