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抉原》与民初经学之走向
本文关键词:《经学抉原》与民初经学之走向
【摘要】:近代新史学接续清代学术复古求解放的精神,有意变经学为史学,经学史学化、史料化成为新学术建立的基础。整理国故运动兴起伊始,蒙文通即质疑以西学诠释经学,主张沿着中华文明演化的内在理路,条理经今古文之争的歧义。蒙文通撰述《经学抉原》,阐发齐鲁之学超越今古门户,以家法条例分殊礼制,寻求孔学嫡派,考辨今古文之争中悬而未决的难题,澄清晚周秦汉魏晋经学流变,为"以经驭史"、"因制明义"埋下伏笔。以蒙文通从平议汉学到抉原经史的学术历程及其与民国学界的纠葛为线索,考察其探索中国文化义理与制度、史事间互动关联的旨趣与尝试,可呈现民初经学流变的多元线索,返本开新,贯通义理、制度与事功,当是时下创新儒学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历史学系;
【关键词】: 《经学抉原》 齐鲁之学 经今古文之争 民初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经今古文之争与近代学术转型”(13YJC770065) 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资助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晚清以来,政治、社会局势激变,士人在传统学术中难以找到消除危机的良方。民国肇建,儒学更陷入双重困境。一方面,民初教育改革,废止经科,中国学术体系被西方学术分科以制度化的方式所割裂,西学有整体取代经学之势。一方面,孔教会与太炎门生各张旗帜,针锋相对,儒学内部分化愈演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凯;;清季民初“蜀学”之流变[J];近代史研究;2012年05期
2 王东杰;;地方认同与学术自觉:清末民国的“蜀学”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张凯;;平议汉学:蒙文通重构近代“今文学”系谱的尝试[J];中国哲学史;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希军;角色冲突:胡适思想多歧性的一个社会学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徐道彬;;徽州朴学成因的地域性解读——以戴震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徐道彬;;戴震“西学中源”思想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姜红;;“想象中国”何以可能——晚清报刊与民族主义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徐道彬;;论王念孙对戴震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以《广雅疏证》为例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彭玉平;;王国维、陈寅恪的中西文化观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徐道彬;;论凌廷堪与西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王天根;《天演论》版本时间考析两题[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9 武锋;;清代学人论《抱朴子》[J];安徽史学;2007年02期
10 叶建;;20世纪前半期新旧史学关系论争的综述[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根荣;;桐城派形成原因六说[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方宁胜;;方宗诚方志思想初探[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天根;朱从兵;;严复译著时间考析三题[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4 王雪萍;周媛;;试论两淮盐商在扬州学派形成中的作用[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5 邹迎曦;;浅议两淮盐商的发展与嬗变[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方祖猷;;十七世纪启蒙时期民主政治的中国模式——读《明夷待访录》有感[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夏刚;;维新旧梦已成烟——戊戌六君子之死与晚清“自改革”思潮[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9 郑晨寅;;黄道周奏疏用《易》研究[A];海峡两岸之闽南文化——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宁莉娜;;严复逻辑观的语用分析[A];改革开放以来逻辑的历程——中国逻辑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文集(上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2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阳;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8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大利;《华山碑》与清代碑学[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爱花;杨希闵诗史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玉娟;艾畅《诗义求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春菊;晚清广西乡土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士绅[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舒丙旺;方玉润《诗经》文学阐释研究[D];安庆师范学院;2010年
5 王晓静;论方东树与《援鹑堂笔记》的整理[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肖三喜;包世臣书学思想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静;镜像与真相[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舒畅;论梁启超与清华国学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郑存毅;林白水与中国白话文运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燕玲;早期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宇;;尊经书院与近代蜀学的兴起[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谢放;中体西用:转型社会的文化模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3 刘复生;表宋风,兴蜀学——刘咸p樦匦蕖端问贰芳蚵踇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罗志田;;道咸“新学”与清代学术史研究——《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导读[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李晓宇;;王,
本文编号:7135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713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