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日共的政坛角色转换及其对中日关系影响

发布时间:2018-01-25 19:49

  本文关键词: 日共 政坛角色 转换 中日关系 影响 启示 出处:《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日本共产党于1922年7月15日成立,至今已经走过91年曲折的发展历程。虽然在这过去的91年里,日共从未取得日本政坛的执政地位,但作为日本最坚定的左翼政党,它倍受日本国内外的关注。作为日本的“万年在野党”,日共在日本政坛进行了数次地角色转换,以谋求脱离野党的困顿境地。而日共的角色转换也一定程度对中日关系产生了影响。本文即以日共角色转换为研究切入点,重点探析这种角色转换对中日邦交及两国共产党间交流的影响。日共的成立较中共只晚一年,其成立既受益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与无产阶级的壮大,又幸得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无私帮助。成立后的日共通过了指导革命斗争的“二七纲领”与“三二纲领”,将主要的活动方向放在了反对日本的天皇帝制、垄断资本主义以及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战争上。对日共早期的主要活动加以提炼总结,可以发现其具有盲目性与调适性相生、急遽性与短促性相应、顽强性与脆弱性相存三个对立统一的特性。这些特性不仅体现于日共的战前早期活动中,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共战后的政坛活动。日共自成立至今,其在日本政坛经历了三次重大角色转换。第一次转换是由战前的非法党转换为战后的合法党。战前日共的非法身份贯穿始终,在本国垄断资本主义的排挤与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打压下,本土几乎无立锥之地;战后在盟军早期的民主占领政策下,日共得以合法化并公开的参与政治。第二次转换是由体制的冲击者转换为体制的建设人。“五五年体制”的固化使自民党得以长期一党专政,而日共则通过非暴力地和平反对与积极地争取政坛发言权不断地冲击着这种体制;直到苏东剧变后该体制崩盘,日共开始充任新体制的建设人,并开始容忍一贯反对的天皇制与自卫队制度。第三次转换是由革命党转换为改良党。日共为实现革命胜利目标,进行三次革命路线的调整,从和平革命路线到暴力革命路线再至议会革命路线,日共孜孜不倦地戮力争取政权;然而在苏东剧变的危机与“五五年体制”崩盘后的机遇下,迫于形势,日共逐渐淡化了“革命”的要素,重新对政坛角色加以定义,并采取了更为务实的积极参政与改良的道路。日共的政坛角色转换对中日关系也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如在中日两国关系上,日共从战前直接参与中国反日战争到战后间接参与中国反美战争;在钓鱼列岛的权属问题上日共则经历了从支持中国所有到主张日本所有。而在两国共产党间关系上,日共与中共经历了由亲密战友到友好朋友的转换;在革命模式上日共则从直接师法中共到参照自主探索。在此影响下,本研究总结了如下处理中日关系的启示:在维护东亚地区和平的事务中继续积极合作;在钓鱼列岛权属中国的前提下协商化解分歧;在坚守共产主义旗帜下加强两党的合作交流;在独立自主探索革命模式的基础上相互策进。
[Abstract]:The Communist Party of Japan , which was founded on July 15 , 1922 , has passed a tortuous development course in 91 years . Although the Communist Party of Japan has never achieved the power of Japanese politics in the past 91 years , it has influenc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822.3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丛松日;“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与中日关系的发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齐福霖;第六届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02期

3 刘德有;思考21世纪的中日关系[J];日本学刊;2000年06期

4 ;中日关系研究中心在京成立[J];日本学刊;2000年06期

5 韦佳;关于影响中日关系发展之因素的有益探索——“新世纪的中日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日本学刊;2000年06期

6 ;我看中日关系(二)[J];世界知识;2000年12期

7 冯昭奎;;怎样做邻居——对世纪之交中日关系的思考[J];世界知识;2000年01期

8 ;我看中日关系[J];世界知识;2000年01期

9 ;我看中日关系(三)[J];世界知识;2000年13期

10 天凯;;处在转折关头的中日关系——访日随感[J];世界知识;2000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启新;;日本特大地震对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2 齐福霖;;近百年中日关系国际研讨会综述[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丛一九九○年版[C];1991年

3 冯昭奎;;中日关系的历史拷问[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3年第1期(总第110期)[C];2013年

4 米庆余;;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思考[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一辑)[C];2004年

5 任常毅;;新中国60年中日关系面面观[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刘江永;;“311”大地震对世界经济和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7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8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9 徐启新;;我学会与日中关系学会交流合作的新起点——记两学会共同举办的国际研讨会[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10 石善涛;;20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的历史考察[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德有;破解中日关系[N];光明日报;2007年

2 记者 张红邋杨子岩;本报举办论坛研讨中日关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3 本报记者 王敏;中日关系如何影响中日企业转型[N];中国企业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江玮;日本副外相访华 求解中日关系僵局[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5 外交学院客座教授 宋荣华;中日关系“四十而惑”[N];广州日报;2012年

6 记者 许栋诚 杨依军;中日关系健康稳定符合两国根本利益[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7 记者 刘华 徐松;改善中日关系,,日方须有诚意和行动[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8 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主任 吕耀东;日本:政治右倾化令中日关系摇摆[N];法制日报;2013年

9 早报记者 张U

本文编号:14635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4635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5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