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北极地区地缘政治经济变迁
本文关键词: 气候变化 北极 非传统安全 出处:《国际政治研究》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气候变暖、北极海冰融化加速,北极区域的安全风险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气候变化对于北极的影响远不限于生态环境本身,也对资源竞争和地缘政治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并对国际安全产生深层次影响。在生态环境方面,气候变化对北极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冲击全球生态系统稳定;在资源安全方面,气候变化引发了北极资源开发热潮,在资源可持续发展、原住民保护和规则建设方面产生矛盾和竞争;在地缘政治方面,气候变化引发北冰洋海域的争夺和跨界冲突等将会改变北极地缘政治现状。气候变化不断推动北极生态系统和政治经济地缘关系处于变化之中,相关域内和域外国家仍将围绕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地缘利益等进行合作与竞争。
[Abstract]:With the warming of the climate and the accelerated melting of Arctic sea ice, the security risks in the Arctic region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global governance.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Arctic is far from limited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self. It also poses new challenges to resource competition and geopolitics and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 term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limate change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Arctic ecosystem. And then impact the stability of global ecosystem; In the aspect of resource security, climate change has triggered an upsurge in the exploitation of Arctic resources, resulting in contradictions and competition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the protection of indigenous peopl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ules. In geopolitics. Climate change will change the status quo of Arctic geopolitics. Climate change will constantly push the Arctic ecosystem and political-economic rel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change. Regional and foreign countries will continue to cooperate and compete arou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geographical interests.
【作者单位】: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和公共政策所;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战略的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12BAC20B06)的阶段性成果 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CHINARE2015-04-05-01-0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15.5
【正文快照】: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1款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于宏源: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和公共政策所研究员。(邮编:200233)本文系“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双伍;;气候变化牵动国际关系变化[J];时事报告;2007年07期
2 本刊编辑部;;改变的力量[J];今日中国(中文版);2010年12期
3 胡鞍钢;管清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的贡献——兼评托尼·布莱尔《打破气候变化僵局:低碳未来的全球协议》报告[J];当代亚太;2008年04期
4 张海滨;;应对气候变化:中日合作与中美合作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01期
5 周剑;何建坤;;欧盟气候变化政策及其经济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02期
6 薄燕;陈志敏;;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中国与欧盟[J];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02期
7 葛全胜;曲建升;曾静静;方修琦;;国际气候变化适应战略与态势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年06期
8 张海滨;;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J];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04期
9 郭新明;;气候变化全球政策制定的国际博弈进程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金融发展评论;2010年01期
10 孔亮;;美国气候变化政策转变的国际制度根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徐婷;;自由制度主义国际合作理论的成就与不足——以国际气候变化合作制度为例[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2 张祖群;;全球气候变化:判定,应对与文化生产力释放[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3 Jaechun Kim;Natacha Moorooven;;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支柱作用:气候变化与人权(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4 刘云;郭有志;高钰涵;辛秉清;;应对气候变化南南技术转移机制、问题及对策[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5 马建英;;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安全化——理论、路径与反思[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6 杨丽;蓝煜昕;曾少军;于绘锦;;美国NGO参与气候变化的组织生态探析[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7 杜婷婷;江家驷;;中美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危机[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8 刘燕冰;;环境气候领域的里程碑——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解读[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朱雯;;环境法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回应[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菲邋通讯员 邓茂芝;为我国气候变化外交提供科技支撑[N];中国气象报;2007年
2 王晓樱邋魏月蘅;应对气候变化 寻求绿色发展[N];光明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陈妍;气候变化:经济外交新议题[N];国际商报;2008年
4 记者 战雪雷;亚行建议东南亚及早应对气候变化[N];中国财经报;2009年
5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N];人民日报;2009年
6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解振华;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7 记者 王婷婷;“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社会救助机制”[N];中国社会报;2010年
8 记者 赵良英 通讯员 傅兰波;通报我省应对气候变化情况[N];湖北日报;2010年
9 通讯员 张志方 记者 李川;气候变化立法者国际论坛在津召开[N];天津日报;2010年
10 记者 李珂;全国政协应对气候变化调研组来闽[N];福建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静;从巴厘岛路线图看美国的气候变化外交决策[D];外交学院;2009年
2 汪遒;欧盟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领导者”的归来[D];复旦大学;2012年
3 胡海超;《京都议定书》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博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孙子为;国际气候移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陈丽香;中印气候变化合作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6 杨航;美国基金会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的作用[D];青岛大学;2011年
7 慕白(KONTO-KROMA,MOHAMED BAI);战后塞拉利昂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政策冲突[D];吉林大学;2012年
8 朱超;公共产品、外部性与气候变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金捧;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郝文佳;奥巴马政府的“气候变化外交”分析[D];外交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4739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473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