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理论与实践模式:中国参与金砖国家机制进程分析
本文关键词: 实践理论 参与实践 身份承认 金砖国家机制 中国大国外交战略 出处:《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特色的实践理论把西方的"实践转向"与中国的实践学说结合起来,以实践逻辑为中介,建立起"参与实践"与"身份承认"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一理论框架可以用于中国参与金砖国家机制的实践活动的分析。中国在国际环境和国内外资源条件的推动下,发起了以话语实践、创新实践和联盟实践为主的创建金砖国家机制的实践活动,凝聚了创建金砖国家机制和中国作为平等成员国参与合作并开展集体行动的共识,这一共识经过金砖国家机制加以确认,赋予了中国参与国际交往的全新集体身份——拥有平等权利和对等义务的金砖国家机制创始成员国,并且随着金砖国家机制的发展,这一身份不断充实和深化。中国利用这一新的集体身份在国际体系中发挥新作用,对国际体系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Abstract]:The theory of practi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mbines the western "practice turn" with the Chinese practice theory and takes the practice logic as the intermediary. Establishing "practice of participation" and "recognition of identity" Th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can be used to analyze the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BRICS mechanism. China is driven by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ource conditions. Initiated the BRICS mechanism based on discourse practice, innovation practice and alliance practice. The consensus on the creation of the BRICS mechanism and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cooperation and collective action as equal members was confirmed by the BRICS mechanism. China has been given a new collective identity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contacts-the founding members of the BRICS mechanism with equal rights and reciprocal obligations,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RICS mechanism. China has used this new collective identity to play a new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which has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作者单位】: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变革进程研究”(项目批准号:10ZD&05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14.1
【正文快照】: *高尚涛,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北京100037)。近年来,致力于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学者,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实践转向”1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学说和毛泽东的实践论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理论。1这一理论通过观察和归纳人类实践活动的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玉华;赵平;;“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特点、问题及我国的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11期
2 辛仁杰;孙现朴;;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与中印关系[J];南亚研究;2011年03期
3 秦治来;;“金砖四国”首次峰会:奏响合作共进的新和弦[J];领导之友;2009年05期
4 蔡春林;刘畅;黄学军;;金砖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01期
5 赵洋;;国家身份建构中的施动者、结构和实践——一项基于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3年08期
6 孙凯;;参与实践、话语互动与身份承认——理解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进程[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春林;刘畅;;金砖国家发展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冲突与利益协调[J];国际经贸探索;2013年02期
2 梁俊伟;;中国反倾销路径与特征——兼与其他“金砖国家”比较[J];当代经济管理;2013年10期
3 毕红毅;李晓明;;金砖国家内外部贸易竞争力研究[J];东岳论丛;2014年03期
4 闫世刚;;金砖国家能源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14年09期
5 王晨光;孙凯;;域外国家参与北极事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论坛;2015年01期
6 曾信凯;;中国“印度洋困境”中的美国因素[J];南亚研究;2012年02期
7 黄正多;严晓凤;;多边主义视角下的中印国际合作[J];南亚研究季刊;2012年02期
8 陈万灵;韦晓慧;;金砖国家经贸合作关系的定量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01期
9 李丽;邱信丰;;近年来印度对外关系的发展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J];和平与发展;2014年05期
10 戴锦贤;董明达;;金砖国家视角下中国加强对印度直接投资必要性研究[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艳;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伟;从“金砖四国”的崛起看国际体系的效应[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2 董颖;中国同金砖其他国家贸易互补性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3 谭吉汛;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4 曾信凯;中国崛起视野下的“印度洋困境”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凌晓清;“金砖国家”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3年
6 许玲;“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董雯;金砖国家合作:动因与前景[D];外交学院;2013年
8 王小月;环境政治问题中的发展中国家合作[D];外交学院;2013年
9 李晗璐;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10 聂明;论中国周边地缘经济战略[D];南昌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向阳;;金砖国家发展之路如何延伸[J];当代经济;2011年09期
2 张胜军;李形;;中国能源安全与中国北极战略定位[J];国际观察;2010年04期
3 张宇燕;田丰;;新兴经济体的界定及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4期
4 宋玉华,姚建农;论新兴大国的崛起与现有大国的战略[J];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06期
5 秦倩;陈玉刚;;后冷战时期北极国际合作[J];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04期
6 高祖贵;魏宗雷;刘钰;;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及其影响[J];国际资料信息;2009年08期
7 孙凯;张亮;;北极变迁视角下中国北极利益共同体的构建[J];国际关系研究;2013年01期
8 唐国强;;北极问题与中国的政策[J];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01期
9 孙凯;王晨光;;国外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不同解读及其应对[J];国际关系研究;2014年01期
10 陆俊元;;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战略利益分析——非传统安全视角[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中;马韶青;;金砖国家为什么能坐在一起[J];世界知识;2011年08期
2 吕有志;;论“金砖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及其制约因素[J];国际展望;2011年03期
3 李向阳;;金砖国家经济面临的共同机遇与挑战[J];传承;2011年10期
4 陶文钊;;金砖国家走过初创阶段[J];世界知识;2012年08期
5 金彪;;浅析中国和巴西多边框架内的合作——从联合国到金砖国家机制[J];拉丁美洲研究;2012年02期
6 羊蕾;邹国煜;;2012年金砖国家智库论坛观点摘编[J];当代世界;2012年11期
7 马莉莉;;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发展基础与选择[J];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06期
8 范斯聪;顾炜宇;;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第五次金砖国家峰会述评[J];求是;2013年09期
9 陈宇;;俄罗斯对金砖国家机制的设想[J];国际研究参考;2013年04期
10 余建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发展进程与前景”研讨会综述[J];国际关系研究;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左连村;;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广东的机遇和对策[A];市场经济与转型升级——2011年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郑新立;;金砖国家经济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1~2012)[C];2012年
3 杨希雨;;第二十一期 金砖国家:全球经济复苏的领跑者[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1~2012)[C];2012年
4 李凡;章东明;;金砖国家技术吸收能力因素比较研究[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牛海彬;;全球治理中的金砖国家:一支进步力量?[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6 宋昱;;金砖国家体育发展研探[A];第四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马蔡琛;王亚欣;;预算透明度的国际比较与启示——基于“金砖国家”视角的考察[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C];2012年
8 达蒂亚娜罗西多;;金砖国家对全球经济起重要作用[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1~2012)[C];2012年
9 ;第二部分 演讲嘉宾与听众的互动问答[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1~2012)[C];2012年
10 那华;;金砖国家在金融危机之后的角色[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1~2012)[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徐珊珊;确保金砖国家峰会和论坛年会安保工作万无一失[N];海南日报;2011年
2 林跃勤 周文;金砖国家崛起动力: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N];中国财经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王哲;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加强工商界磋商的重要平台[N];中国贸易报;2011年
4 B.R.Deepak 印度杜恩大学外语学院院长 小乐 译;“金砖国家”:为确保地区与世界繁荣提供新方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张春;金砖峰会的南非视角[N];东方早报;2011年
6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李永全;“金砖国家合作前途光明”[N];光明日报;2011年
7 郑熙文;开拓创新的金砖国家合作机制[N];光明日报;2011年
8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王]N生;金砖国家顺时而动[N];解放日报;2011年
9 记者 莫莉;金砖国家加速崛起 助力全球经济复苏[N];金融时报;2011年
10 记者 莫莉;金砖国家:深化合作谋共同繁荣[N];金融时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晗璐;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2 许玲;“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丁愚;金砖国家的气候合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4 刘航;俄罗斯的金砖国家战略研究[D];外交学院;2014年
5 沈希希;“金砖国家”的合作及其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董雯;金砖国家合作:动因与前景[D];外交学院;2013年
7 尤丽娅;全球化背景下“金砖国家”对国际经济影响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8 田丰娟;“金砖国家”合作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9 徐明;金砖国家股市联动性实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黄文利;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关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779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477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