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钓鱼岛撞船事件看当代中日纷争与处理
本文关键词: 中日关系 领土问题 钓鱼岛 撞船事件 出处:《外交学院》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中日两国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贸易以及历史认识与领土主权等领域摩擦纷争不断。尤其在美国势力的介入下,更为这一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注入新的动荡因素。 2010年9月7日,一艘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先后与两艘日本巡逻船相撞。事后,日本海上保安厅相关执法人员对我渔船及船上人员进行非法扣押。我国通过一系列反制措施向日方施压,最终日方全部释放我在船人员。 钓鱼岛问题作为中日双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问题,,自战后以来,纷争不断。而纷争的背后则源于对利益的争夺。钓鱼岛海域附近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作为重要战略物资,无论哪一方都不会轻易放弃。由于日本事实上控制着钓鱼岛,来自香港澳门以及台湾的同胞曾携手内陆居民为捍卫钓鱼岛主权做出各种努力,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此次钓鱼岛附近海域发生的撞船事件挑动了两国民众间极其敏感与脆弱的神经,从而接连发生几起规模不等的示威游行活动,极大地破坏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及来之不易的中日友好局面。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作为地区性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两个国家,和睦相处乃是人心所向。如何在摩擦中进取,如何在矛盾中前行,如何在21世纪构筑和平稳定的双边关系,两国政府以及两国民众需要做何种努力都将成为本论文探讨的重要内容。
[Abstract]:Sino-Japanese relations are one of the most complicated bilateral relations in the world today, especially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Economic and trade,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and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and other areas of friction and disputes, especially with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forces, more peaceful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into a new element of instability. On September 7th 2010, a Chinese fishing boat collided with two Japanese patrol vessels in the waters of the Diaoyu Islands. Japan Coast Guard related law enforcement personnel illegally arrest our fishing boat and crew. China through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to pressure the Japanese side, eventually the Japanese side released all of my crew in the ship. Diaoyu Island, as a representative historical issu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has been in constant dispute since the war. Behind the dispute, there are abundant oil and gas resources near the Diaoyu Islands. A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material, neither side will give up easily, as Japan in effect controls the Diaoyu Islands. Compatriots from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have worked together with inland residents to safeguard the sovereignty of the Diaoyu Islands. Some even paid the price of their lives. The collision incident in the waters off the Diaoyu Islands provoked an extremely sensitive and fragile nerve between the people of the two countries, resulting in several demonstrations of varying sizes. This has greatly undermined the friendship between the two peoples and the hard-won friendly situ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Peace and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the theme of the times. As two countries with important regional influence, harmony is what people want. How to make progress in friction and how to move forward in contradiction. How to build a peaceful and stable bilateral relationship in 21th century and what efforts the governments of the two countries and the people of the two countries need to do will be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is paper.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8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坚;;日本缘何紧盯钓鱼岛[J];环球军事;2009年05期
2 东方鸣;民间保钓运动连绵不断[J];侨园;2004年02期
3 海言;;日本为侵占钓鱼岛筹备近十年[J];共产党员;2010年20期
4 段兰英;;日本在钓鱼岛事件中为何越来越强硬[J];学习月刊;2010年25期
5 彭援军;;民间发现钓鱼岛相关史料——为钓鱼岛归属中国再添佐证[J];北京档案;2011年02期
6 徐辉;;东海微澜 中国海监船巡视钓鱼岛事件及其后续影响[J];舰载武器;2009年03期
7 林晓光;;钓鱼岛:大海欲静风不止[J];当代世界;2009年04期
8 尔东文;;岛内掀起“保钓”运动[J];两岸关系;2010年10期
9 金点强;;1978年“钓鱼岛事件”始末[J];报刊荟萃;2010年12期
10 白皋;;日本觊觎钓鱼岛的由来[J];科学大观园;2006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昭奎;;中日钓鱼岛争端“搁置论”的由来[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2 高墨路;高书林;;中日“水神”话友谊[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4 高海宽;;关于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中文化关系的发展[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5 肖婷;;现代中日夫妻对称的对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武寅;;武寅会长在中日战略性相互依存与合作研讨会上的致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7 张云方;;加强中日环保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对的挑战[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8 江涛;覃琼霞;宋明顺;;中日茶叶贸易中的加总偏误研究[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9 Ezra F. Vogel;;美中日三角关系(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徐勇;;钓鱼岛:东亚历史与地缘战略关系再探讨[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相蓝欣;试试让美国调停中日摩擦[N];国防时报;2010年
2 本报专稿 魏兴华;中日军机对峙钓鱼岛[N];世界报;2011年
3 早报记者 刘泽凡;中日官民交流初现复苏迹象[N];东方早报;2010年
4 旅日学者 刘迪;中日可共同设立东亚发展基金[N];东方早报;2010年
5 记者 江雪;中日青年经济领袖共谋合作新格局[N];中国企业报;2009年
6 记者 陈涛 张琳;第六次中日交通副部级会晤在三亚举行[N];中国交通报;2009年
7 台桂花 雷鸣;第二届中日研究生论坛举办[N];中国环境报;2009年
8 早报记者 王国培;早稻田大学校长白井克彦:“国民相互理解是中日乃至亚太融合的根本”[N];东方早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江雪;中日绿博会令人期待[N];中国企业报;2011年
10 记者 赵静;160公顷中日青年示范林绿化锦州[N];辽宁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福井启子;中日言语行为差异与心理交际距离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吕顺长;清末中日教育交流之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李金莲;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日被动句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李季;中国与日、韩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戴向东;中日传统家具文化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6 包艳;中日服务贸易发展及其对两国经济关系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田林珠;新时期中日关系的走向及中国对日外交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琮垣;东北亚整合交通网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9 祖彦;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美娟;关于丰富多彩的中日青年用语的对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2 王运璇;从认知角度看中日方位的“左”“右”[D];西南大学;2011年
3 刘红;中日两语“左、右”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4 施慧平;感谢表达方式的中日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静;中日感情表现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姜岩;中日双边服务贸易自由化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7 陈
本文编号:1478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478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