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主义在国家法律与国际法中的定义
本文关键词: 国际恐怖主义 国际法 自由战士 联合国宪章 出处:《天津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有组织有预谋的恐怖活动在19世纪后半叶开始出现:在七十到八十年代期间,无政府主义者采取了"宣传行动"(恐怖活动,以破坏为主),他们的主要意图包括反对一切国家权威并且宣扬个体的无限自由。无政府主义发展期间,在不同时期出现的主要思想家包括:蒲鲁东,施蒂纳,克鲁泡特金。无政府主义者不仅反对政府,同时还反对一般情况下的任何权威,反对社会纪律,反对少数服从多数。为了建设无政府新社会,无政府主义者会以对国家的破坏为开端,他们只承认一件事:破坏。对国家极端极权主义的恐惧,激发了大批半虚构文学。其中亚瑟·库斯勒的《正午的黑暗》以及乔治·奥威尔的《1984》正是其中的典范。二十世纪的开端已然已被扣上了高度的潜在紧张与潜在冲突的标签。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组织行业形式,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以及大众传播地位取得了大步上升。社会政治化的提升表现在两个方面上:包括国际政治在内的广泛政治利益和参与。有一种"公众舆论"现象。事实上,这是一个开始的过程,用现代属于来描述它就是"现代化";在那个时期,最普遍的(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论述)是"帝国主义"。世纪之交,一场十分尖锐的民族问题以及更大的冲突被视为了意识形态斗争,那时候已经有了地缘政治的学说。后者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双重功能问题:试图对国际关系的起源和动力作出新的解释,同时"服务"一国的外交政策"。在国家框架下,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斗争是伴随着20世纪上半叶的恐怖主义发展来的。在此期间,他作为政策工具进入到了国际舞台。经过短暂的历史游览,你必须深入到这项工作的本质。鉴于过去几十年发生的事件,恐怖主义问题变得非常严重。在这段时间里,媒体把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噪音炸弹",给了外行恐怖分子一份恐怖行动清单。有时甚至是在一篇枯燥的关于反恐活动的报道中。我所要做的就是突出并且分析事关反恐的关键性问题。为了解一个人,任何关乎现实的现象都需要一个精确的定义。现阶段,是否有一个对于恐怖主义的定义来满足人类的需求呢?我认为,有必要来突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虽然理论工作肯定在条例中体现了对此现象的不同的定义,但是一些激进团体的实际活动并不等于愿意同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和平相处。在这方面,一个关于反恐系统机制的问题出现,其随后也必须得到重视。该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特定时期以及宏观层面的分析,界定恐怖主义在国家法律以及国际法中的定义。
[Abstract]:Organized and premeditated terrorism began in the second half of 19th century: between 70 and 80s, anarchists carried out "propaganda operations" (terrorist activities, primarily destructive). Their main intention included opposing the authority of all states and advocating the unlimited freedom of the individual.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anarchism, the main thinkers who appeared at different times included: Prudential, Steiner. The Clubautkin anarchists opposed not only the government, but also any authority in general, social discipline, minority support from the majority, in order to build a new anarchic society. Anarchists begin with the destruction of the state, admitting only one thing: destruction. Fear of extreme totalitarianism of the state. Inspired by a lot of semi-fiction literature. Arthur Kusler's Dark at noon and George Orwell's 1984 are examples.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has been held up to a high degree of potential tightness. Zhang and potential conflict labels. The reason for this is because of the form of the organization industry. Social relations have changed and the status of mass communication has made great strides.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politicization is manifested in two aspects: broad political interests and participation, includ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re is a kind of "public opinion". Phenomenon. In fact. 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process, modern belonging to describe it is "modernization"; At that time, the most common (not just Marxist discourse) was "imperialism".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a very acute national problem and a larger conflict were regarded as ideological struggles. At that time there was a geopolitical doctrine. The latter was intended to solve the dual functional problem of trying to make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igin and dynamic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t the same time "serve the foreign policy of a countr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State, ideological and geopolitical struggles were accompanied by terrorism in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 He has entered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as a policy tool. After a brief historical tour, you have to get into the nature of the work. Given the events of the past few decades. The problem of terrorism has become very serious. During this time, the media has turned the problem into a "noise bomb". Give layman a list of terrorist actions. Sometimes even in a boring report on counter-terrorism activities. All I have to do is highlight and analyze key issues related to counter-terrorism. Any real-world phenomenon requires a precise definition. At this stage, is there a definition of terrorism to meet human needs? I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this issue, although theoretical work certainly reflects a different definition of the phenomenon in the regulations. But the actual activities of some radical groups do not amount to a willingness to live in peace with a large part of the world. In this regard, a question arises about the mechanisms of the counter-terrorism system.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define terrorism i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aw through an analysis of specific periods and at the macro level.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815.5;D99;D91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义真;国际法的性质及其效力依据之剖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2 张娜;论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朱文奇;;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国际法[J];法学家;2004年06期
4 王孔祥;从国际法视角看和平崛起[J];河北法学;2005年05期
5 王小林;论国际法的价值[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古祖雪;论国际法的理念[J];法学评论;2005年01期
7 李娟;;“和平崛起论”对国际法发展的影响[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高照;;试论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J];当代经理人;2006年07期
9 戴轶;;国际法视角下的中国和平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03期
10 蔡从燕;;当前西方国际法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开玺;;英军焚毁圆明园事件与“国际法”[A];《圆明园》学刊第十二期[C];2012年
2 贺鉴;;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对非洲国家适用国际法的影响之比较[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英美法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C];2008年
3 丛雪莲;;论国际法未加禁止之行为引起有害后果之国际责任[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4 杨泽伟;;防扩散安全倡议:国际法的挑战与影响[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8年卷第2期[C];2008年
5 李游;;试从国际法视角浅析中日东海划界争端[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3辑)[C];2006年
6 孙希尧;;国有化的补偿标准——兼评哥斯达黎加国有化补偿案[A];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C];2002年
7 刘丹;;论WTO补贴争端解决中的“反措施”[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八)[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 张海文;日本并未实现从国际法上“有效占领”钓鱼岛[N];中国海洋报;2012年
2 刘敬东;国际法:战火不能践踏的准则[N];法制日报;2003年
3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航运法律学院 郑志华;美军机抵近侦察有悖国际法准则[N];法制日报;2014年
4 傅铸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章念生 外交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 秦晓程;国际立法进入新一轮活跃期[N];人民日报;2010年
5 赵世人;布什主义挑战国际法[N];学习时报;2002年
6 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贾宇;国际法视野下的中日钓鱼岛争端[N];人民日报;2010年
7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 丁成耀;海洋法庭强行仲裁于国际法无据[N];法制日报;2013年
8 赵雯;让中国法律学子走向世界[N];检察日报;2006年
9 万劲波;确立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国际法地位[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 丁成耀;南海挑衅在国际法上无立足之地[N];法制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黎海波;国际法的人本化与中国的领事保护[D];暨南大学;2009年
2 张毅;琉球法律地位之国际法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4年
3 刘利民;中国近代领水主权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金范仲;反垄断法的涉外适用[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5 李青;综论洋务派的法律思想与实践[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楠;民族自决权的现实困境和当代价值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王宇宁;论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协调[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李娜;论安理会决议法律效力的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谢侃侃;国际法中关于“少数人”权利保护的政治学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5 檀畅;中国与邻国在争议海域执法合作的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6 韩俊友;中越南沙群岛主权争端解决的国际法依据[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7 吕美昂;“或引渡或起诉”原则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8 张贤为;国际法视野下流失文物追索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9 刘璨;中越南沙群岛争端之国际法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10 张宇;国际法视野下的非法流失文物追索问题研究[D];烟台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837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483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