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意信号表达与中国外交的战略匹配
本文关键词: 诚意信号 中国外交 战略匹配 出处:《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外交中的诚意信号表达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地位和利益展现的重要内容。中国对外诚意信号表达具有政策宣示、行为信用两种基本渠道。自冷战结束以来,在中国与东盟以及中国与美国的双边关系中,均可发现中国的和平、合作以及责任等诚意信号表达,并且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同特性的负面效果。在诸多影响变量中,战略匹配的不一致成为影响中国诚意可信性的重要因素。系统剖析中国对外关系中的诚意信号问题,可以管窥中国外交的文化实践及其理论动因,也有益于思考中国在力量增长情况下的国内战略协调问题。
[Abstract]:The expression of goodwill signals in China's diplomac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image, status and interest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expression of good faith signals in China's foreign affairs has two basic channels: policy declaration and behavior credit.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In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and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t can be found that China's peace, cooperation, responsibility and other signals of good faith have been expressed, and have achieved varying degrees of success. But there are also negative effects of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e many influence variables, the inconsistency of strategic match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credibility of China's sincerit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issue of sincerity signals i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The cultural practice and its theoretical motivation of China's diplomacy can also be helpful to thinking about the domestic strategic coordin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increase of China's power.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
【基金】:2012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资助(项目批准号:NCET-12-0789)
【分类号】:D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云华;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评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J];东南亚研究;2003年06期
2 林民旺;;沃马克的结构性错误知觉理论研究[J];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02期
3 周方银;;中国崛起、东亚格局变迁与东亚秩序的发展方向[J];当代亚太;2012年05期
4 阎学通;;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J];国际政治科学;2014年04期
5 李宝俊;徐正源;;冷战后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6年01期
6 季玲;;权力格局失衡与心理调适——中国东盟关系中的信任问题[J];南洋问题研究;2012年01期
7 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1期
8 唐世平;綦大鹏;;中国外交讨论中的“中国中心主义”与“美国中心主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12期
9 尹继武;;和谐世界秩序的可能:社会心理学的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05期
10 丁斗;;中日经济关系的相互依存及其敏感性问题[J];太平洋学报;2005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敬胜;;论邓小平“两个飞跃”战略思想的现实意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汪青松;;邓小平企业管理实践与理念的历史考察[J];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3 李正华;;邓小平、陈云的改革思想比较[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4 周新城;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前途的一个大问题——科学地研究苏联演变问题的重大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胡安全;;新时期中共党内教育活动的历史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胡安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意识的嬗变与执政党的思想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王新建;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的宽广视阈[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马小林;刘沧海;;以马克思主义态度对待当代社会思潮[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陈以定;;东盟维护地区安全的特点[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王开琼;;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及增进民族团结的策略[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权文荣;;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2 程淑兰;;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本质要求[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3 廖胜华;;科学发展观地域化的广东类型[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C];2009年
4 黄卫平;郑超;;经济特区的政治逻辑——献给深圳经济特区30周年[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5 彭先兵;倪新兵;;基于东莞看实施“和谐共享战略”建设幸福广东的路径[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6 王东;;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哲学基础与四大难题[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雅儒;;论新一轮思想解放——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8 程中原;;毛泽东理论问题指示平议[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正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冯静;;关于避免收入两极分化的政府责任思考[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韩艳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慧勇;周恩来与“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的重新整合[D];南开大学;2010年
6 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超越[D];南开大学;2010年
7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秀阁;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9 燕泰翔;中国工农关系演进与农业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10 赵良英;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构建[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晓宇;论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柏久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与中美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俞琳;影响环境议题设置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陈庆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汤希;中国对东南亚地区软实力外交探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李青;论中国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湘潭大学;2010年
7 陈达;毛泽东民主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刘燕杰;现阶段高校研究生兼职本科辅导员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吴波;和谐社会构建中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白宇;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实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远山;关于“北京共识”研究的若干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05期
2 魏玲;;国内进程、不对称互动与体系变化——中国、东盟与东亚合作[J];当代亚太;2010年06期
3 孙学峰;黄宇兴;;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演变[J];当代亚太;2011年01期
4 刘丰;;安全预期、经济收益与东亚安全秩序[J];当代亚太;2011年03期
5 李巍;;东亚经济地区主义的终结?——制度过剩与经济整合的困境[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6 徐进;;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问题与构想[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7 周方银;;韬光养晦与两面下注——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中美战略互动[J];当代亚太;2011年05期
8 王凌;;安全化的路径分析——以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案为例[J];当代亚太;2011年05期
9 杨原;;大国无战争时代霸权国与崛起国权力竞争的主要机制[J];当代亚太;2011年06期
10 沈铭辉;;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成本收益分析:中国的视角[J];当代亚太;2012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乐黛云 北京大学中文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苏银成;[N];人民日报;2011年
3 曲星;[N];人民日报;2011年
4 本报驻泰国记者 丁刚 暨佩娟 本报记者 曹鹏程 刘歌 张杰;[N];人民日报;2011年
5 ;[N];人民日报;2011年
6 ;[N];人民日报;2011年
7 本报驻泰国记者 孙广勇;[N];人民日报;2012年
8 记者 丁刚;[N];人民日报;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逸舟;;加强“公民社会与中国外交”研究的几点想法[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1期
2 王卿;;共建和谐世界——中国外交新理念[J];领导之友;2006年05期
3 楚树龙;王青;;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12期
4 马荣久;;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研究:回顾与前瞻[J];学理论;2009年27期
5 牛军;;三十年来当代中国外交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07期
6 ;如何看待中国外交“软”“硬”舆论反差[J];资源导刊;2012年11期
7 赵可金;;中国外交3.0版:十八大后的中国外交新走向[J];社会科学;2013年07期
8 冯学平;;实力·公正·亮剑是中国外交直面挑战的明智选择[J];神州;2012年17期
9 ;对国际变局与中国外交的若干思考[J];中华魂;2013年04期
10 李静涛;;“中国外交应向进取型转变”[J];环球人物;2013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公龙;;论中国外交的观念变革[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欧阳程奕;;价值视阈下的新中国外交:1949-2009[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3 李志永;;融入与自主性的平衡:中国外交的核心问题[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4 牛军;;五十年的中国与世界[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牛军;;冷战与80年代的中国外交[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6 仇发华;;从朝鲜核问题的演变看中国外交倾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7 马驰;;略论邓小平对中国外交事业的贡献[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牛玉峰;;邓小平与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外交[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卫灵;;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的中国外交战略与策略选择[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10 ;党领导的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与经验[A];光辉的历程 宝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的建设主要成就与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国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刘建飞;理性考评中国外交[N];学习时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谢方;十八大后的中国外交将更加积极主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尹承德;今年中国外交有亮点[N];解放日报;2012年
5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杨成绪;2013年的中国外交:全面把握机遇 沉着应对挑战[N];解放日报;2013年
6 ;读“蓝厅热词” 把脉中国外交[N];人民日报;2013年
7 钟声;预测中国外交的关键[N];人民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廖勤;习主席首访指引中国外交新风向[N];解放日报;2013年
9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王逸舟;关于中国外交变革的若干思考(二)[N];东方早报;2013年
10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王逸舟;关于中国外交变革的若干思考(三)[N];东方早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九仙;当代中国外交道义因素的儒家伦理取向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2 任远U,
本文编号:15363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536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