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美国的联盟管理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2-26 13:40

  本文关键词: 美国 霸权护持 联盟管理 中美关系 出处:《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美国在全球各地区数量众多的正式和非正式盟友对于美国维持主导地位和推进其全球战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促使盟友采取美国所期望的特定立场、政策和行动,美国长期以来利用说服、诱导或强迫等多种手段进行协调,强化对联盟的管理和控制,从而实现霸权护持和防范潜在对手的总体目标。面对中国实力崛起和地区影响力的提升,美国实施联盟管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中国与相关国家双边关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在地区安全和经济合作中的引领作用。中国在勉力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过程中,应促使美国在争端中管控好自身盟友,同时与美国的众多盟友建立更加稳定而紧密的双边利益纽带,避免受到美国联盟管理的干扰和冲击。
[Abstract]:The United States' large number of formal and informal allies in all regions of the world play a vital role in maintaining its dominance and advancing its global strategy... in order to induce its allies to adopt the specific positions, policies and action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expects, For a long time, the United States has used various means such as persuasion, inducement or coercion to coordinate and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the alliance, so as to achieve the overall goal of defending hegemony and guarding against potential adversaries, in the face of the rise of China's power and the rise of regional influence.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alliance manag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restricted China's peripheral security environment. The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countries concerned and China's leading role in region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its efforts to develop a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should urge the United States to control its allies in disputes. At the same time, to establish a more stable and close bilateral interest ties with many all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avoid interference and impact from the manage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lliance.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基金】: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基础研究”(项目编号:13BGJ04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71.2;D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苏若林;唐世平;;相互制约:联盟管理的核心机制[J];当代亚太;2012年03期

2 杨毅;;联盟体系下的经济事务与国家安全——一项分析框架[J];国际论坛;2010年06期

3 邝云峰;刘若楠;;美国的朝贡体系[J];国际政治科学;2013年04期

4 刘丰;;联合阵线与美国军事干涉[J];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06期

5 周方银;;美国的亚太同盟体系与中国的应对[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11期

6 孙学峰;;东亚准无政府体系与中国的东亚安全政策[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达巍;;全球再平衡:奥巴马政府国家安全战略再思考[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原;;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2008—2011)[J];国际政治科学;2012年02期

2 孙学峰;徐勇;;泰国温和应对中国崛起的动因与启示(1997~2012)[J];当代亚太;2012年05期

3 高程;;工业化大国崛起模式背后的理性计算——历史透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05期

4 杨毅;;美国亚太联盟体系与中国周边战略[J];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03期

5 高程;;周边环境变动对中国崛起的挑战[J];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05期

6 金良祥;;美反伊政治与伊核问题前景[J];国际展望;2014年02期

7 刘昌明;孙云飞;;安全公共产品供求矛盾与东亚安全困境[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4年01期

8 任娟;;联盟政治影响强制外交的效果——评《比铁板一块更糟糕:亚洲的联盟政治与强制外交问题》[J];国际政治科学;2014年02期

9 阎学通;;道义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J];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05期

10 韩玉;;叙利亚问题背后各主要国家因素分析[J];赤子(中旬);2014年1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冷鸿基;国际制度内恶性竞争与春秋时期国际规范退化[D];外交学院;2013年

2 陈炜;中国跨国公司公共外交[D];厦门大学;2014年

3 王海腾;中国对美公共外交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4 凌胜利;分而制胜: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研究[D];外交学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庭翰;美国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战略构想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2 王虎;美国战略东移背景下的TPP及对中国e笥跋靃D];吉林大学;2013年

3 王隽毅;世界体系的历史演进与大国崛起的模式分析[D];郑州大学;2013年

4 林文静;台湾人公共事务会与新时期(2008-2012年)台湾对美公共外交[D];国际关系学院;2013年

5 肖美红;非对称同盟中的美国对菲外交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6 李朝辉;美以特殊关系及其动力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7 刘悦璇;美国犹太游说集团及其对奥巴马政府中东政策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丰;;安全预期、经济收益与东亚安全秩序[J];当代亚太;2011年03期

2 杨光;;冷战后美日同盟的强化及其对东亚地区政治的影响[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0年01期

3 石家铸;南海建立信任措施与区域安全[J];国际观察;2004年01期

4 宋伟;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同盟政治:理论与实践的考察[J];国际论坛;2002年05期

5 储昭根;;单边主义是美国外交的一种传统[J];国际论坛;2008年01期

6 孙茹;;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网络化及前景[J];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04期

7 周方银;;中国崛起、东亚格局变迁与东亚秩序的发展方向[J];当代亚太;2012年05期

8 孙学峰;徐勇;;泰国温和应对中国崛起的动因与启示(1997~2012)[J];当代亚太;2012年05期

9 刘莲芬;;论1950—1970年代的美泰关系[J];世界历史;2006年03期

10 尤安山;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必然性及前景[J];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建杭;;中美关系的格局在变[J];理论前沿;2006年22期

2 刘恩东;;论当前中美关系的特性[J];新远见;2006年10期

3 陶玉雯;;浅析中美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与合作[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4 何婧;;论中美关系中的国会因素[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高爱莉;;阻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分析[J];网络财富;2010年14期

6 徐阳阳;;试析中美关系中的美国因素[J];传承;2010年27期

7 傅瑞伟;;重新理解中美关系的逻辑[J];中国改革;2010年04期

8 栗广;;论1971年南亚危机与中美关系缓和进程[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01期

9 胡鞍钢;关于中美关系及其对策的若干建议[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10 小弗里曼,王学鸿;中美关系 回到基础[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倪世雄;潜旭明;;中美关系60年:回顾、启示、展望[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沈丁立;;中美关系40年:回顾与前瞻[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3 朱锋;;调整与变革:中美关系对东亚区域安全的影响(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4 苗建寅;;抗战时期宋庆龄对中美关系的推动和发展[A];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5 国机;;中美关系双方磨合期尚未结束——市国际关系学会等组织讨论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国机;;中美关系历史与现状——市国际关系学会等召开专题讨论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国机;;回顾与展望中美关系——市国际关系学会等纪念《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袁盈;;论中美关系的发展与邓小平的对美战略思想[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宫力;;邓小平发展中美关系的战略思考与历史经验[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魏红霞;杨志敏;;中拉关系的发展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从美国政策的角度分析[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任向群;中美关系合作则两利 对抗则俱损[N];解放军报;2002年

2 刘江;中美关系百年实录[N];解放日报;2001年

3 ;中美关系与时俱进[N];解放日报;2004年

4 郑必坚;中美关系的四个战略机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5 记者 陈如为;人民之间的了解是中美关系基石[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6 记者 刘江;中美关系百年坎坷路[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7 记者 刘江 胡晓明;相信中美关系将继续向前发展[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8 本报记者 泓佐;以史为鉴,推动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N];学习时报;2002年

9 刘建飞;中美关系的动力[N];学习时报;2005年

10 马小军;什么是中美关系的大局[N];学习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俊芳;中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艳辉;政治经济的互动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陈杨;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的中美关系[D];复旦大学;2005年

4 王中文;中美关系中的美台军售问题[D];南京大学;2008年

5 续延军;经济相互依赖条件下的中美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徐红艳;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1949-1979)——案例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王洪涛;中美结构性矛盾辨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8 余万里;美国跨国公司与九十年代的中美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张丽;中美敌对关系的形成(1949-1953)[D];吉林大学;2005年

10 王巧荣;APEC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海璐;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9年

2 图雅;中国和平发展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峻;中美关系曲折发展中的文化价值观因素[D];暨南大学;2010年

4 冯婉;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印度因素[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王婷;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经济因素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曹峻;探寻中美在亚太安全领域共同利益促进中美关系改善[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金钟淑;韩中关系与中美关系[D];外交学院;2005年

8 孟月明;试论世纪之交中美关系存在的问题和我国的应对战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纪文宇;论非对称性相互依赖下的中美关系[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10 郑忠民;论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的中美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382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5382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4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