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全观视野下的中欧关系
本文关键词: 新安全观 中欧关系 合作治理 非传统安全 亚欧地缘政治 出处:《德国研究》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传统地缘安全塑造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形态。受届时系统特性的牵制,欧洲对华政策缺少独立性。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安全概念内涵和外延空前丰富,军事政治安全不再是国家选择伙伴的唯一考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以多元性、综合性、合作性为特征的新安全观。为了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亚欧大陆系统重要性行为体(中欧双方)需要突破冷战时期的单维安全理念限制,合作治理全球性事务。新世纪的欧洲外交变得更为务实,而非"价值观"导向、联盟外交、现实主义和冲突思维导向。合作治理的理念将会全面推进中欧关系的改变,进而改变亚欧地缘政治乃至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推动全球治理秩序向着民主化、公平化和多极化发展。在预防货币金融等经济安全风险、规避能源安全风险、防范粮食安全风险、治理网络安全问题和中欧合作参与全球治理等新安全领域内,中欧之间的合作有待继续深入。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traditional geo-security has shaped the basic form of inter-state relations.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at that time, the European policy towards China lacks independence. With the deepening of globalization,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is unprecedented. Military and political security is no longer the sole consideration of a country's choice of partners, but a new security concept characterized by pluralism, comprehensiveness and cooperation. The important actors of the Eurasian system (Central and European) need to break through the limits of the one-dimensional security concept of the Cold War and cooperate in governing global affairs. European diplomacy in the new century has become more pragmatic than "values" oriented, alliance diplomacy, Realism and conflict thinking. The concept of cooperative governance will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change of China-EU relations, thereby changing the geopolitical and even glob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atterns of Asia and Europe, and promoting the democratization of the global governance order. Fair and multipolar development. In the new security areas, such as preventing economic security risks, such as monetary and financial risks, avoiding energy security risks, guarding against food security risks, managing network security issues, and China-EU cooperation participating in global governanc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has yet to be deepened.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安全观视野下新兴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制度性权力建构及其路径选择”(项目批准号:14CGJ01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变化与我国应对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4ZDA081)
【分类号】:D822.3;D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叶江;;试论全球治理、亚欧会议及中欧合作间的相互关系[J];国际观察;2009年03期
2 刘建生;崔洪建;;欧盟在中亚—里海地区的能源外交与中欧合作[J];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04期
3 张斌;胡志浩;;世界需要建立新的全球金融规则[J];国际经济评论;2013年04期
4 喻锋;;欧洲新安全观:观念内涵及其战略文化分析[J];欧洲研究;2006年06期
5 杨光;;欧盟能源安全战略及其启示[J];欧洲研究;2007年05期
6 陈志敏;;新多极伙伴世界中的中欧关系[J];欧洲研究;2010年01期
7 赵可金;;全球化时代的新地缘理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许勤华;;评批判性地缘政治学[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1期
9 刘丰;;美国的联盟管理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雪莲;徐立恒;;全球化时代的新地缘政治安全观[J];东北亚论坛;2011年02期
2 葛汉文;;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发展与地缘政治研究的未来[J];国际观察;2010年04期
3 黄凤志;金新;;地缘政治学理论的困境与创新[J];国际论坛;2012年03期
4 刘建生;崔洪建;;欧盟在中亚—里海地区的能源外交与中欧合作[J];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04期
5 刘明礼;;欧盟能源与气候政策的战略调整[J];国际资料信息;2009年10期
6 潘忠岐;;地缘学的发展与中国的地缘战略——一种分析框架[J];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02期
7 郑腊香;;亚欧会议对中国、欧盟、东盟关系的影响分析[J];东南亚研究;2012年04期
8 李计广;;构建中欧经贸关系“合作范式”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10期
9 汪波;樊冰;;欧盟与海合会能源合作研究[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3年05期
10 项卫星;王冠楠;;“金融恐怖平衡”视角下的中美金融相互依赖关系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洋;基于PSR概念模型的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键;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5 周云亨;中国能源安全中的美国因素[D];复旦大学;2011年
6 朱天祥;冷战后欧盟对东亚的双层地区间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潜旭明;美国的国际能源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徐立恒;区域地缘政治的结构主义解析[D];吉林大学;2012年
9 崔宏伟;欧盟能源安全战略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10 李宝林;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之化石能源约束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志强;能源安全对中国和平发展的挑战与对策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2 王婷婷;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突破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李恒旭;中国与欧盟关系发展中的国家利益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4 刘洪霞;中国与欧盟气候合作机制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嘉;欧盟对华经贸制约:表现、原因和对策[D];外交学院;2011年
6 王愉飞;全球化背景下对西方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的评析与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钟超;我国生物质能发展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8 刘超慧;合作与冲突视角下的中欧关系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侯瑞;欧盟能源发展战略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 朱元凯;论美国的朝鲜半岛战略及其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学峰;黄宇兴;;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演变[J];当代亚太;2011年01期
2 苏若林;唐世平;;相互制约:联盟管理的核心机制[J];当代亚太;2012年03期
3 陈志敏;;欧盟的有限战略行为主体特性与中欧战略伙伴关系——以解除对华军售禁令为例[J];国际观察;2006年05期
4 杨毅;;联盟体系下的经济事务与国家安全——一项分析框架[J];国际论坛;2010年06期
5 邝云峰;刘若楠;;美国的朝贡体系[J];国际政治科学;2013年04期
6 刘丰;;联合阵线与美国军事干涉[J];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06期
7 杨光;;欧盟能源安全战略及其启示[J];欧洲研究;2007年05期
8 贾绍凤;国际关系的变化趋势与地缘关系理论的变革[J];人文地理;1999年01期
9 朱宁;安全与非安全化——哥本哈根学派安全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10期
10 唐永胜;超越传统的国家安全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小华;观念与国家安全:中国安全观的变化(1982—2002)[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国华;外交部长唐家璇阐述新安全观[J];国家安全通讯;2002年11期
2 高强;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J];求是;2003年12期
3 黄仁国;中国新安全观述评[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尹希成;一种新的安全观——学习我国政府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J];理论学习;2003年02期
5 潘光;新安全观与中国的反恐战略[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04期
6 张澜涛;关于“和平崛起”与新安全观的理论思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邵亚楼;新安全观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背景[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6期
8 江涌;价值观·世界观·战略观·安全观——脱离“安全困境”需要“新安全观”[J];世界知识;2005年19期
9 宋效峰;;简论和谐世界观与新安全观的内在联系[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6年02期
10 宋效峰;;和谐世界观与新安全观的内在联系[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国新;;论中国新安全观的特点及其在周边关系中的运用[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黄仁伟;;关于中国和平崛起道路的再思考[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3 吴莼思;;中国安全外交概念初探[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4 史艳娜;;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江泽民与上海合作组织[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3)[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东燕;中国的新安全观[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助理 刘骞;北约新战略和中国新安全观 殊途还是同归?[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3 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谢青松;以新安全观促进亚洲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N];光明日报;2014年
4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董春岭;杜尚别峰会:推进“亚洲新安全观”[N];法制日报;2014年
5 市社科院研究员 李骊明;丝绸之路和平互利精神对亚洲新安全观的启示[N];西安日报;2014年
6 ;中国向东盟论坛提交新安全观立场文件[N];人民日报;2002年
7 ;中国新安全观[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安亚;新安全观引领亚太安全合作[N];光明日报;2010年
9 高原升;新安全观:上合组织关注的焦点[N];光明日报;2010年
10 汤华臻;以新安全观夯实亚洲和平发展之基[N];北京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柏松;中国新安全观及其安全战略选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根信;中国新安全观与防扩散政策[D];外交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晓红;论中国新安全观的确立及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唐春华;论中国的新安全观与和平崛起[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孔凡河;冷战后中国新安全观论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郝宁;德国新安全观探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5 孟祥玲;论国际新安全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夏保雄;论江泽民的新安全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盛;中国的新安全观在东南亚的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方刚;中国新安全观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9 殷明明;中国国际战略新理念中的新安全观及其外交实践[D];吉林大学;2005年
10 于洋;全球化对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482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548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