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印太”的缘起与多国战略博弈

发布时间:2018-03-03 06:37

  本文选题:印太 切入点:地缘经济 出处:《太平洋学报》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印太"作为近来美澳印积极推动的地缘概念,不是印度洋和太平洋两个地理概念的简单相加,而是印度洋和太平洋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发展的产物,客观地反映了全球经济重心转移的现实。中国因素是"印太"相关国家将传统上两个相对独立的地缘政治单元整合为单一战略弧形地带的显性因素,中国战略利益外延的拓展使中国超越了传统的亚太国家而成为典型的印太国家,这是印度与澳大利亚战略界的"印太"设计者始料未及的。中国没有必要对"印太"消极抵触,但应对"选择性排除"及"针对性推动"保持警惕。
[Abstract]:The "Indian and Pacific" concept, which has been actively promo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Australia and India, is not a simple addition of the two geographical concepts of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Pacific, but a product of geopolitical and geopolitical developments in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Pacific Ocean. It objectively reflects the reality of the shift of global economic gravity. The Chinese factor is the dominant factor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relatively independent geopolitical units traditionally into a single strategic arc by the "Indian and Pacific" countries. With the extension of China's strategic interests, China has surpassed the traditional Asia-Pacific countries and become a typical India-Pacific country, which was unexpected to the designers of India and Australia's strategic circles. However, we should be on guard against "selective exclusion" and "targeted push".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D8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孙学峰;黄宇兴;;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演变[J];当代亚太;2011年01期

2 陈峰君;亚太概念辨析[J];当代亚太;1999年07期

3 宋德星;白俊;;“21世纪之洋”——地缘战略视角下的印度洋[J];南亚研究;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管银凤;亚太地区冲突中的民族宗教因素[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杨贵言;东亚概念辨析[J];当代亚太;2002年02期

3 刘丰;;安全预期、经济收益与东亚安全秩序[J];当代亚太;2011年03期

4 李巍;;东亚经济地区主义的终结?——制度过剩与经济整合的困境[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5 徐进;;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问题与构想[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6 郭伟华;王红续;;危机幕后的东亚地区秩序分析[J];当代亚太;2011年06期

7 周建仁;;联盟形成理论:评估及对中国的政策启示[J];当代亚太;2012年03期

8 杨原;;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2008—2011)[J];国际政治科学;2012年02期

9 周方银;;中国崛起、东亚格局变迁与东亚秩序的发展方向[J];当代亚太;2012年05期

10 高程;;工业化大国崛起模式背后的理性计算——历史透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吴春庆;;构建亚太地区海上通道安全合作的法律框架[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8年卷第2期[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麻陆东;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过程中的政府间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薛晨;美国海权研究:成因与变迁[D];复旦大学;2011年

3 张克成;基于方法论视角的中国东北亚地缘政治安全解析[D];吉林大学;2012年

4 唐彦林;东亚秩序变迁中的中国角色转换[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杨震;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D];复旦大学;2012年

6 师学伟;21世纪初印度亚太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7 邓凡;后“9/11”时代的美国对华政策(2001-2011)[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8 黄小勤;现阶段民进党大陆政策研究[D];厦门大学;2013年

9 韦健锋;现实主义视角下的邻国外交[D];云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国绪;21世纪初印度海洋战略的调整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睿妍;论南中国海海洋资源权益争端及对策探析[D];青岛大学;2011年

3 桂久强;东盟与亚太经合组织双边互动的影响因素与前景探析[D];暨南大学;2001年

4 林志淼;冷战后美国的东北亚安全战略及对东北亚安全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孙子东;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模式演进与中国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雷勇;东亚区域合作的层次分析[D];青岛大学;2006年

7 江娟;论东亚新地区主义[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李想;东亚模式的历史分析[D];西北大学;2007年

9 陈擢;论冷战后美国东北亚战略的建构与困境[D];湘潭大学;2007年

10 陶俊;和谐世界理念视角下亚太地区安全秩序的重构[D];湖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芳川;;古代来华使节考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3 宋德星;南亚地缘政治构造与印度的安全战略[J];南亚研究;2004年01期

4 郑励;印度的海洋战略及印美在印度洋的合作与矛盾[J];南亚研究季刊;2005年01期

5 陈尚胜;;字小与国家利益:对于明朝就朝鲜壬辰倭乱所做反应的透视[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1期

6 宋德星;程芬;;世界领导者与海洋秩序——基于长周期理论的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05期

7 邵永灵,时殷弘;近代欧洲陆海复合国家的命运与当代中国的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10期

8 陈寒溪;孙学峰;;东亚安全合作的现实与前景——观点的分歧及其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03期

9 何芳川;世界历史上的大清帝国[J];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01期

10 王逸舟;;中国外交三十年:对进步与不足的若干思考[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吉献,张启珍,贾学锋;新世纪中国地缘政治、经济与安全[J];安阳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倪世雄;潜旭明;;中美新地缘互动关系初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03期

3 李强;;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经济环境[J];学习月刊;2007年16期

4 周骁男;;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研究路径比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朱元凯;;论美韩同盟及其对中国地缘战略的影响[J];前沿;2011年04期

6 谭中;;采用“地缘文明”范式促进中印关系发展[J];南亚研究季刊;2008年02期

7 王亮;;振兴老工业基地与东北亚地缘环境[J];沈阳干部学刊;2006年02期

8 邱丹阳,程永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缘政治效用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03期

9 万群;;交通技术发展对地缘政治的影响[J];企业导报;2009年12期

10 许勤华;;中亚地缘政治的历史演变[J];亚非纵横;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飞;;基于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视角的云南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研究[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2 黎鹏;;促进地缘经济区的合作开发,提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广西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3 余建华;;构建和谐世界的关键一环:中国与亚洲区域合作[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4 李淑云;;地缘政治与中亚五国民族问题[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5 赵刚;;中国的地缘科技战略[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6 赵海龙;;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模式——网络教学[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7 多文志;;中亚民族关系与地缘政治[A];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李红强;;煤炭地缘政治格局演变及其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苏浩;;中国的地缘重心:中华文明现代化进程的动力源[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袁宁;;全球金融危机下中美两国货币和汇率政策之间的战略博弈[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美智库:打粮食牌,或比打石油牌还狠[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 陆忠伟;地缘政治重新洗牌[N];人民日报;2001年

3 本报专稿 莫林;印日军事合作升级牵动地缘政治[N];世界报;2006年

4 本报评论员 刘晗;里海石油离中国还有多远?[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5 朱周良;地缘政治:油市说不出的“痛”[N];上海证券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王慧卿;G8财长忧心地缘政治 俄罗斯承诺石油稳定供给[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7 ;《东盟宪章》深度整合东亚地缘政治[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8 马震;俄强硬态度震撼西方[N];中国国防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月金;乌克兰大选开启新时代[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10 李杨;油价涨跌需看 OPEC 脸色[N];金融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路;广东区位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2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3 徐立恒;区域地缘政治的结构主义解析[D];吉林大学;2012年

4 张克成;基于方法论视角的中国东北亚地缘政治安全解析[D];吉林大学;2012年

5 于爱华;南宋地缘政治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6 蔡建;大韩帝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1897—1910[D];复旦大学;2004年

7 张键;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8 崔军;东北亚地缘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戴慧;地缘政治视角下上海合作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卢兵彦;中国和平崛起:概念、历史、环境、路径[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灵;地缘政治与俄罗斯外交[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利军;试论邓小平地缘政治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志琴;中俄石油合作中的日本因素[D];青岛大学;2007年

4 余学波;论美越地缘政治与美越关系(1945-1969)[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冯晖;阿富汗战争对中国西北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6 蓝强;冷战后俄罗斯的中亚政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7 孙军;苏军出兵阿富汗与中南亚地缘政治新思考[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8 鞠京p,

本文编号:15599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5599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c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