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以软权力为分析工具来看中国的崛起

发布时间:2021-04-09 11:59
  此论文是关于约瑟夫·奈提出的软权力的概念,作为一个分析工具被用来研究现代国家关系中的国家行为。思路是,用这个工具来分析国家行为。当软权力比如说文化、价值观、政策、投资、救助和外交发生了正面的改变,国家行为表现良好,那么就能够塑造一个很好的形象。 第一章通过一个简短的国际关系中权利观念的随着时间顺序的演变,在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两个处于支配地位的理论框架的范围中,对理论基础进行了讨论。被理解为在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帮助下,通过改变行为而产生影响的能力,权利的观念是国际关系的本质。 汉斯·摩根索提出的权利要素是提高国家能力的基本要素。当一个国家拥有了这些稳定的物质和不稳定的非物质的能力要素,就会被认为是强大的有实力的。但是这个行为被人类天性所影响,国家应该增强实力,保持它们的实力,然后通过证明它们的实力来获得威望。 随着世界的进步,这些因素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肯尼思·沃尔兹主张的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结构变成了鉴定国家行为的决定因素。这个新的观点讨论了世界怎么从拥有很多国家和权利多极化的权力结构,发展到一个只有两个相反对立权力的两级化结构,最后变为单极结构,与别的国家相比,单极结构中的统治者拥有完全的垄断权。 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在它超级大国的优势中有两种权利。硬权利是使用军事能力和经济实力来迫使其他的国家做它想要的,软权力是用它的文化,价值观,外交政策影响别的国家,用非强制的方式来吸引和说服那些国家。硬权利由国家直接管理,软权力的传播变为了公民社会的义务,非政府组织很好的加强了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使所有的国家相互依赖,包括知识的进化,这为民族主义做好了准备,恐怖主义的出现作为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以及战争中武器的进步,软权力比硬权力更加的受用。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这个观念已经被广泛的用于表达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在另外一个国家至上。这导致国家认为只有软权力可以带给他们在国家政治中的影响力,分析这个趋势,美国反恐时对硬权力的极度依赖,约瑟夫·奈提出了一个平衡策略,硬权力和软权力可以同时使用并产生影响的巧实力。 在第二章,硬权力和软权力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通过放大不同变量的改变,它们被用作详细分析国家行为的重要分析工具。 另一方面,国家行为与人类进化行为进行比较,从石器时代到现代社会,说明了国家行为与人类行为相似。人类曾经有能力做出侵略和亲近的举止,来取得自己想要的。但是无法再做出侵犯的举止,因为政府中央集权的存在限制了他们的行为。 由于国际关系的自然改变,攻击行为表现为威胁,引诱变为过时的非强制行为。根据约瑟夫·奈和约书亚·科兰滋克的观点,通过一些变量,如文化、价值观、政策、投资、援助和外交,用非强制方法来吸引别人,这就构成了软权力,这帮助一个国家用一个良性的方式证明了它是有实力的。 在第三章,发展中的中国的例子用来支持软权力可以用作分析工具的观点。另外,变量的改变也引导了中国别的民族,提升中国负面的国际形象,用良性的民族形象来改善它。 从历史观点上说,中国展示了使用文化和外交影响它周围的国家的行为。使用儒家和平思想来保持朝贡体系,使用非暴力的措施,比如在战争前的外交政策,展示了在中国仁和慈善的一面。 但是今天,中国的崛起被认为是利用国际大环境里的好时机的例子,中国是否会维持现状或者面对挑战,这在每个人脑子中都是一个问题。基于西方历史经验,中国的崛起被认为是一种威胁,但是软权力的知识作为一个分析工具,用来证明中国是一个善良优秀的民族,并且它跟随着当前国际政治的趋势。这个事实在战略变化中很明了显著。 中国软权力革命被国家引导着,与别的国家相比,中国的情况是如此独树一帜。中国通过儒家思想来提升它的文化底蕴,展示北京共识作为发展模型,在全球宣传不干预国家内部事务,遵守和平共处的原则,以优惠贷款和补助金给予金融资助来发展国家,鼓励中国公司走向世界,创造新路子,包括它的双赢和峰会外交策略,都可以用软权力的工具来分析,软权力可以用以提升国力,使中国拥有良性的发展实力。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820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Introduction
Chapter 1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Introduction
    1.1 Power
    1.2 Theories of Power
        1.2.1 National Power
            1.2.1.1 Material Stable Factor
            1.2.1.2 Non-material Less Stable Factor
            1.2.1.3 Significance of Morgenthau's work
        1.2.2 Balance of Power
            1.2.2.1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Balance of Power
            1.2.2.2 Significance of the Theory
        1.2.3 Hard and Soft Power
            1.2.3.1 Hard Power
            1.2.3.2 Soft Power
                1.2.3.2.1 State and Non-State Actors
            1.2.3.3 Smart Power
            1.2.3.4 Significance of the Theory
    Conclusion
Chapter 2 Soft Power:An Analytical Tool
    Introduction
    2.1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Analytical Tool
    2.2 Hard Power as an Analytical Tool
        2.2.1 Reasons for War
    2.3 Soft Power as an Analytical Tool
        2.3.1 Changes in the Variables
            2.3.1.1 Culture
            2.3.1.2 Values
            2.3.1.3 Foreign Policy
            2.3.1.4 Investments
            2.3.1.5 Aid
            2.3.1.6 Diplomacy
        2.3.2 Reasons for Avoiding War
        2.3.3 The Effects of War
    Conclusion
Chapter 3 China:A Benign Rising Power
    Introduction
    3.1 Use of Tool to Magnify Pre-Modern Historical Cases
    3.2 Contemporary Behavioral Assumptions
        3.2.1 Aggressive Behaviour
        3.2.2 Benign Behaviour
    3.3 Changes in the Variables
        3.3.1 Culture
        3.3.2 Values
        3.3.3. Foreign Policy
        3.3.4 Investments
        3.3.5 Aid
        3.3.6 Diplomacy
    Conclusion
Chapter 4 Case of China in Papua New Guinea
    Introduction
        4.1 Culture
        4.2 Values
        4.3 Foreign Policy
        4.4 Investments
        4.5 Aid
        4.6 Diplomacy
    Conclusion
Chapter 5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范京;;软权力概念的争议[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2 赵树森;;经济视角下的软权力与中国的和平发展[J];亚非纵横;2007年05期

3 约瑟夫·奈,吴畏;布什软了[J];商务周刊;2005年06期

4 蔡拓;;软权力的本质规定[J];中国报道;2008年07期

5 李晓明;国家形象与软权力——论运用非军事手段维持增进国家的对外影响力[J];太平洋学报;2002年04期

6 唐信祥;如何赢得下属的认同[J];领导科学;2003年22期

7 宋效峰;试析中国和平崛起中的软权力因素[J];兰州学刊;2005年03期

8 宋效峰;试析中国和平崛起中的软权力因素[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刘志强;刘迎;;对“软权力”概念的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28期

10 李荀;;论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J];知识经济;2007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玲;软权力与中美文化交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王安菲;冷战后中非政治经济关系:中国对非洲的新型参与模式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3 于朝晖;整合公共外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艾法姆(Ubi, Efem Nkam);中国对非洲的援助[D];吉林大学;2011年

6 吴晓萍;从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看大国软权力的获得[D];外交学院;2011年

7 丁磊;国家形象及其对国家间行为的影响[D];南开大学;2009年

8 Sheriff Ghali Ibrahim;中国共产党与尼日尼亚人民民主党的比较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Willy Léonel SOUO(威利);中国与加蓬的外交关系:从1974年到现在[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吴晓萍;从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看大国软权力的实现[D];外交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博纳德(Bernard Singu Yegiora);以软权力为分析工具来看中国的崛起[D];吉林大学;2011年

2 高慕思;科技进步与软实力:中国如何运用双边科技外交[D];复旦大学;2010年

3 颂雅;试评估中国与欧盟之间科技合作关系[D];复旦大学;2010年

4 INSENG Souliphone;[D];复旦大学;2010年

5 哈玛德(Kombo,,Hassan Hamad);中国对坦桑尼亚外交政策研究(20世纪60年代-70年代)[D];吉林大学;2010年

6 黎红霞;战后日本文化软权力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7 孟尽美;论日本软权力中的国民意识因素[D];青岛大学;2010年

8 周振兴(Lor Sovanney);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下的中国与柬埔寨关系[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弗雷德(Frederico Benedito Congolo);中国在非洲的活动与全球治理的重塑[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曹怡;欧盟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软权力影响[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071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6071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2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