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安全困境”的形成与缓解——以冷战后东北亚安全为例

发布时间:2018-03-15 20:48

  本文选题:安全困境 切入点:形成因素 出处:《教学与研究》2014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以安全困境的形成与缓解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指出了国家间安全困境形成的基本假设。接着,论证了导致国家间安全困境形成的因素,包括无政府性、人性恶、同处一个体系、某些国家故意引导、某国实力迅速增强、国家间有效沟通效率不高甚至失败、生存和安全利益冲突。以此为基础,本文指出安全困境缓解需要着重加强制度与机制建设、多层面沟通、塑造经济等共同利益、相互妥协、管理安全利益冲突等几个方面。紧接着,本文详细分析了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的形成原因以及缓解的主要思路。在结论中,本文指出,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困境并非无解之局,如何从理论与战略高度看待并务实缓解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困境理应成为事关中国周边外交工作的重要面向。
[Abstract]:Taking the formation and mitigation of security dilemm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first points out the basic hypothesis of the formation of security dilemma among countries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hen demonstrates the factors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security dilemma among countries, including non-government, human nature evil, and so on. In the same system, where some countries deliberately lead, where the strength of a country grows rapidly, wher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ates is inefficient or even fails, and on the basis of conflicts of interest in survival and securit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relief of security dilemma needs to focus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s and mechanisms, multi-level communication, shaping common interests such as economy, mutual compromise, management of security conflicts of interest, and so on. In conclusion,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security dilemma in Northeast Asia is not without solution. How to treat and practically alleviate the security dilemma in Northeast As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y and strategy sh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China's peripheral diplomatic work.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分类号】:D8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凤志;;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的多维透视[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冯昆;;东北亚区域安全:困境、价值与前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张东宁;;东北亚国家安全体系:从双边困境到多边合作的安全路径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0年02期

4 富景筠;;从区域内贸易视角透视东北亚经济合作机制[J];东北亚论坛;2011年04期

5 王公龙;多边主义与东亚的安全困境[J];当代亚太;2002年10期

6 门洪华;;中国东亚战略的展开[J];当代亚太;2009年01期

7 杨原;;大国无战争时代霸权国与崛起国权力竞争的主要机制[J];当代亚太;2011年06期

8 王子昌;不确定性与安全困境[J];东南亚研究;2002年06期

9 俞新天;妥善处理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关系[J];国际观察;2005年03期

10 朱听昌;;中国地缘安全环境中的“安全困境”问题解析[J];国际展望;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大刚,刘峰,刘卫儒;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2 张富良;论邓小平的独立自主外交思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3 郑文瑜;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几点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4 余松;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阿坝师专教育改革和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5 王玉琼;《共产党宣言》的真实价值[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6 李海红;论新形势下腐败现象及其防治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7 李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浅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8 于学强;;论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探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9 李尚志;王恒;;邓小平主权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10 赵国友;;从陈独秀的经济思想透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王春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以中国与拉美改革道路的选择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朱志敏;;新中国走向世界的历程和经验[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李曦辉;;科学发展观、微观经济理论与区域协调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王建勤;;语言问题安全化与国家安全对策研究[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8 谢瑛;;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中谈民生[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高燕;;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肖小明;;论民生问题背景下责任政府的构建[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奇志;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的治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8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9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周秋君;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李小海;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与大学生个体因素的联系[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孙策;分析折中主义与后冷战时代东亚安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白雪;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晓晶;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与实践发展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2 巴殿君;满海峰;;论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建立[J];辽东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孙立祥;;日本右翼势力的“美英同罪史观”辨正[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3期

4 张东宁;;东北亚区域安全架构:从合作到制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黄凤志;东北亚安全秩序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5年02期

6 任东波;民族主义与区域主义——论后冷战时代东北亚安全观念建构的双重困境[J];东北亚论坛;2005年05期

7 李华;;冷战后韩国的东北亚安全战略构想[J];东北亚论坛;2006年04期

8 石源华;;朝鲜核试爆与重开六方会谈[J];东北亚论坛;2007年01期

9 周茂荣;石兵兵;;俄罗斯与东北亚天然气合作[J];东北亚论坛;2008年04期

10 杨旭涛;唐彦林;;国际机制理论与东北亚能源外交[J];东北亚论坛;2008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N];人民日报;2001年

2 ;[N];人民日报;2002年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N];人民日报;2003年

4 ;[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仇发华;西欧与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袁洁;冷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树强;“安全困境”概念辨析[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01期

2 贺曙敏,庞东梅;试析冷战后美朝的安全困境[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耿进昂,康长春;世纪之初中日安全困境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钟金燕;;对东亚安全困境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3期

5 杜彬伟;;东北亚安全困境及其建构主义解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02期

6 鲍俊林;尚来彬;;对中日安全困境形成原因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王秋彬;;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及其成因解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8 李战军;;中国和平发展中的安全困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马静;;“安全困境”及相关思考[J];延边党校学报;2010年02期

10 张杰;;安全困境问题的进一步探究[J];社科纵横;2011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进昂;21世纪初中日安全困境分析[D];河南大学;2005年

2 鲍俊林;建构主义解析中日安全困境及其意义[D];延边大学;2005年

3 孙会文;中日安全困境的理论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4 吴其;东北亚安全困境析论[D];吉林大学;2006年

5 吴兴然;从上海合作组织的地区安全合作谈安全困境的缓解[D];山东大学;2010年

6 庞东梅;冷战后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及其缓和之路[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孟东伟;从朝鲜核试爆看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困境[D];暨南大学;2011年

8 江文彬;中日关系中的安全困境及其缓解之策[D];暨南大学;2011年

9 楚翔宇;中日关系中的安全困境[D];湘潭大学;2008年

10 党雅贤;冷战后中日关系中的安全困境研究党雅贤[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167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6167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c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