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美解冻关系时对日本问题的考量与角力

发布时间:2018-03-15 22:38

  本文选题:美国外交 切入点:美中日关系 出处:《美国研究》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美两国在解冻关系的初期谈判中,对作为"第三方"的日本各有战略考量。美国的战略利益是维护美国主导下的亚太势力均衡,维持美日关系比改善美中关系更重要。中国的战略需要是免遭任何强权威胁,同西方和日本建立正常关系,防止日本复活军国主义。尼克松的谈判策略是给中国造成对美苏日的"三怕"。毛泽东则摊牌:中国根本不怕美苏日来华大打,已准备应付最坏局面。折冲樽俎之下,美中的共识是反对任何国家谋求亚太霸权,反对日本向本岛以外扩展军事力量、染指台湾和朝鲜半岛、插手"台独"活动。但对怎样防止日本重走军国主义道路,美中双方认识不同。美国承诺将阻止日本奉行损害中国的政策,但坚持认为现行的美日关系能制约日本扩张军力,而听任日本自立则将使其出现致命的民族主义。中国对废除美日安保体系的态度在疑虑中悄然变化。
[Abstract]:In the early negotiations of thawing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s a "third party," each had strategic considerations. The strategic interest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to maintain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United States. Maintaining US-Japan relation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improving US-China relations. China's strategic need is to build normal relations with the West and Japan from any threat of power. To prevent Japan from reviving militarism. Nixon's negotiation strategy was to create "three fears" for China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the Soviet Union and Japan. Mao Zedong, on the other hand, showdown: China is not at all afraid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Soviet Union and Japan coming to China and is ready to deal with the worst. The consensu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s to oppose any country seeking hegemon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o oppose Japan's expansion of its military power beyond the island, to get involved in Taiwan and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to intervene in activities of "Taiwan independence." but how to prevent Japan from resuming militarism,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The United States promised to prevent Japan from pursuing a policy that would harm China, but insisted that the current US-Japan relationship could constrain Japan's military expansion. Allowing Japan to stand on its own feet would lead to deadly nationalism. China's attitude toward abolishing the US-Japan security system has quietly changed amid doubt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分类号】:D822.37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行;薛琳;;近10余年周恩来与新中国外交研究述评[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01期

2 张文木;;中国国家安全观的拓展及其世界意义[J];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04期

3 方海兴;;1937年秋周恩来没有在武汉大学演讲[J];红广角;2012年08期

4 俞沂暄;;关于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的探讨[J];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13年00期

5 高旗;;论革命战争时期我军的情报工作[J];军事历史研究;2011年03期

6 吴白乙;;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政治关系的再思考[J];拉丁美洲研究;2010年04期

7 张冠荣;;冷战时期中美和解契机的再认识[J];理论导刊;2008年06期

8 姚春富;刘朝兴;;周恩来情报思想发微[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9 马学春;;抗战前后的熊向晖研究[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年05期

10 夏亚峰;;革命与缓和:中美和解进程中的中国对朝政策(1970-1975)[J];冷战国际史研究;201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成至;1969—1972年中美缓和进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丁进孝;1950年至1975年的中越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3 刘惠华;世界格局及身份的定位与中美关系—一种建构主义的分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笑;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栾慧丽;“文革”后期“录音录像组”工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3 刘锐;从巴拿马运河的回归看美国对巴拿马政策的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毅斌;中国对越南的外交决策分析(1965-1972)[D];厦门大学;2008年

5 王晨;浅析共产国际解散对国共关系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肖利江;新中国“一条线”外交战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马骁;宪法体制变迁的中国规则[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8 韩丁;中苏关系正常化中的美国因素[D];黑龙江大学;2013年

9 任善发;1969-1972年中美缓和进程中的低成本信号分析[D];外交学院;2013年

10 王艳艳;南京汇文女子中学音乐教育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子剑;;美日关系中的两个问题[J];世界知识;1990年13期

2 李忠;;美日关系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的趋向[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91年03期

3 李忠;;美日关系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的趋向[J];外国问题研究;1991年02期

4 波拉克;;美日关系对于东亚地区的意义[J];战略与管理;1993年00期

5 柯言;“转变中的中美日关系”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J];当代亚太;1996年06期

6 时殷弘;关于中美日关系严峻现状的思考[J];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Z4期

7 佟铁林;冷战后美日关系的变化及其影响[J];东南亚研究;2000年03期

8 齐康;从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看美日关系的演变[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9 ;“中美日关系的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J];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03期

10 庞中英;;东亚地区中美日关系的正常化趋势[J];世界知识;2001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冉维;从“安奥会谈”看微妙的美日关系[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2 王少普 上海交大日本研究中心主任;美日关系显露新特点[N];解放日报;2013年

3 张敬伟;福田时代的美日关系暗流涌动[N];世界报;2007年

4 李佳彬 陈靖;从丰田“召回门”事件看美日关系[N];光明日报;2010年

5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徐启生;美关注日民主党执政后的美日关系[N];光明日报;2009年

6 吴正龙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看清美日关系两面性[N];解放日报;2014年

7 沈丁立;美日关系得失谈[N];东方早报;2005年

8 上海交通大学环太研究中心主任 王少普 教授;“对等”:美日关系进入转型期[N];文汇报;2009年

9 日本《经济学人》;中美日关系处于大转折期[N];世界报;2010年

10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王]N生;美日关系新动向[N];解放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包文文;肯尼迪政府时期的美日关系[D];兰州大学;2010年

2 韩美梅;试论美国对日本“入常”的政策[D];外交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6171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6171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9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