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基辛格和他的《论中国》
本文选题:基辛格 切入点:《论中国》 出处:《理论与改革》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辛格认为历史对中国领导层具有重要影响。他从围棋文化、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探寻了中国的独特性,并由此奠定了基辛格分析框架。在基辛格看来,中华帝国实行的是"朝贡"体制,其例外主义是文化的,不向外推行自己现有的体制;而美国的例外主义则是传经布道式的,认为美国有义务向世界的每个角落传播其价值观。这种迥异的价值观是当前中美关系矛盾的关键所在。未来中美合作之路必定复杂而艰辛,中美两国应该相互尊重、共同进化,走向太平洋共同体,这是基辛格给未来的中美剧写下的脚本。
[Abstract]:Kissinger believes that history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China's leadership. He explored the uniqueness of China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such as go culture, Sun Tzu's Art of War, and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thus laid a framework for Kissinger's analysis. The Chinese Empire has a "tributary" system, and its exceptionalism is cultural and does not push its existing system out of the country, while the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is preached. Holding that the United States has an obligation to disseminate its values to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 Such disparate values are the key to the current contradi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future, the road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must be complicated and arduous, and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respect each other and co-evolve. To the Pacific Community, this is Kissinger's script for future Chinese American dramas.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昆士兰大学;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 国家留学基金资助成果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全媒体时代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若干问题研究”(2014010033)成果
【分类号】:D82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黄仁宇;为什么称为大历史[J];读书;1994年11期
2 张岱年,王东;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和综合创新[J];教学与研究;1997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陶文昭;[N];北京日报;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刚;;往事与随想——《读书》史学类文章研究[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6年04期
2 黄会林;关于当前文艺思潮的思考[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3 王丽;;现代化图景中的邓小平社会发展动力机制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邵汉明;儒学与当代社会研究的简要回顾[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3期
5 李向平;;信仰及其秩序的构成——中国信仰社会学的理论视角[J];创新;2012年02期
6 尹世杰;略论孔子的消费思想[J];船山学刊;2004年03期
7 萧鸿江;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现代体认(一)[J];大连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杨巧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1949—1978年)的波折与发展及其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03期
9 萧君和;再论中华文艺复兴[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10 王双见;;五四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迟滞与发展[J];甘肃农业;200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童潇;;现代性、江河文明与“江河战略”的兴起——江河文明的历史演进与民族复兴的“水战略”抉择[A];人类学与江河文明——人类学高级论坛2013卷[C];2013年
2 刘春明;庄春波;;现代觉醒与未来展望——对“五四精神”的理性反思[A];国际儒学研究(第八辑)[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莉;近代中国的媒介镜像:《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研究(1927-1940)[D];上海大学;2011年
3 沈小勇;现代新儒家儒学现代化思想论衡[D];苏州大学;2011年
4 李春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夏雪;近三十年儒学发展思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7 陈文殿;全球化与文化个性[D];吉林大学;2008年
8 邰哈斯其木格;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9 曾辉方;政府推动型现代化模式利弊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10 李宗克;社会学本土化论题的历史演进与理论反思[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玉娇;黄楠森文化哲学思想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郭继成;中国文化建设的范式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春红;试论儒家和谐教育理念及其现代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4 赵丽;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文化观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5 曹翔;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方华刚;江泽民的文化思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宁;对“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理论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吴国斌;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化现代化[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丽;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曾祥坤;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历史考察与评价[D];武汉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晓;基辛格评点人物——《大外交》节选[J];政府法制;1998年04期
2 ;基辛格认为与中国对抗会产生致命后果[J];当代世界;1999年07期
3 朱洪;黄镇与基辛格[J];党史文汇;2000年01期
4 朱洪;黄镇与基辛格[J];领导文萃;2000年05期
5 王福春;基辛格的外交思想述评[J];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03期
6 罗伯特·汤姆森,凌波;你不能回避历史——访亨利·基辛格[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03期
7 徐萍;基辛格均势外交论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时念堂;我组织指挥美国务卿基辛格秘密来访专机行[J];党史博览;2003年08期
9 张家康;基辛格眼中的毛泽东[J];党史文汇;2003年12期
10 罗军生;邓小平舌战基辛格[J];党史文苑;200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夏书章;;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代序)[A];公共管理研究(2)———“党的十六大与中国政治发展及公共管理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斌;帕特·基辛格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N];计算机世界;2004年
2 三文;基辛格时刻[N];中国经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康慨;美英媒体关注基辛格新著《论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杨冰;基辛格与重庆的“百岁约定”[N];重庆日报;2011年
5 许知远;基辛格告诉我们什么[N];经济观察报;2003年
6 记者 何洪泽;基辛格称赞中国作用日增[N];人民日报;2001年
7 本报驻美国记者 任毓骏;基辛格缘何突然辞职[N];人民日报;2002年
8 早报记者 王靓;基辛格:中国发展无需美允许[N];东方早报;2007年
9 大卫·伊格内休斯;基辛格的中国经验[N];经济观察报;2006年
10 解悦;罗志军蒋宏坤会见并宴请基辛格[N];南京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卜翔国;迁就与支配:美国对以色列的和谈政策(1973—1979)[D];复旦大学;2003年
2 宫力;跨越鸿沟[D];中共中央党校;199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纬华;基辛格的对华外交思想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沙靖宇;基辛格的现实主义外交思想与中美关系正常化[D];黑龙江大学;2007年
3 胡石磊;论冷战时期基辛格的核战略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吕雪;基辛格的外交思想及其对尼克松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5 靳小勇;美国政府欧安会政策考察(1969-1975)[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177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617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