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日四点原则共识落实的可行性探讨

发布时间:2018-03-16 14:43

  本文选题:中日关系 切入点:四点原则共识 出处:《东北亚论坛》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日"四点原则共识"是中日关系的历史性概括,具有针对客观现实的建设性和可行性。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曲折历程证实,坚持"四个政治文件"精神、"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才能真正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鉴于日本政府仍有继续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意愿,中国政府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大局角度缓和中日关系,并在日方承诺坚持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的前提下,达成中日"四点原则共识",双方同意利用各种多双边渠道逐步重启政治、外交和安全对话,努力构建政治互信。力求实现中日"四点原则共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将成为中日关系未来的新常态。
[Abstract]:The "consensus on four points of principl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s a historical summary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which is constructive and feasible in the light of the objective reality. The tortuous course of normalization of Sino-Japanese diplomatic relations has confirmed that the spirit of "four political documents" should be adhered to and history should be used as a mirror. Only by looking to the future, can the Sino-Japanese strategic reciprocal relations be truly developed. In view of the Japanese Government's willingness to continue to develop the strategic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eased Sino-Japanese re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intaining regional peace and stability. On the premise of Japan's commitment to adhere to the spirit of the "four political document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 two sides reached a consensus on the "four points of principles", and the two sides agreed to gradually restart political, diplomatic and security dialogue through various multi-bilateral channels. Striving to build political mutual trust and realize the unity of logic and history of "four points of principle consensu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will become the new normal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交研究室;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日本海洋战略研究”
【分类号】:D822.3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桐声;关于中国东海的钓鱼岛、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问题的法律分析[J];日本学刊;2003年06期

2 李中邦;日本调查大陆架及台湾地区政治情势对钓鱼岛主权的影响[J];日本学刊;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振刚;论政治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及其历史局限性[J];北方论丛;2003年05期

2 王德春;浅析美国外交政策的价值取向[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赵士林;黄柳叶;;战争“合法性”与媒体建构——以《卫报》利比亚战争报道为例[J];今传媒;2012年06期

4 陈先才;;现实主义理论范式述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王晓波;陈斌;;论如何理解均势含义[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顾颖;张晓宁;房路生;;中欧关系演进的内在逻辑:基于欧盟对华援助的视角[J];东北亚论坛;2007年06期

7 方秀玉;;反思金大中政府的对朝政策[J];东北亚论坛;2009年05期

8 吕耀东;;中日双边互动的战略性思考[J];东北亚论坛;2011年01期

9 李家成;;西方地缘政治研究中的德国系决定论传统[J];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10期

10 王伟光;西方国际关系学科的形成、发展与走向[J];东南学术;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金祥;蔡佳禾;;理解世界政治中的非国家行为体:性质和定义[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2 周兴泰;;构建中国特色国际政治理论的一项可能议程:国际政治的国家行为理论初探[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易小明;;欧盟:历史的终结?[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2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祖彦;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易刚明;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D];暨南大学;2010年

3 贾春阳;论“疆独”问题与美国的政策[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李强;中国和平崛起的可行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王金强;国际海底资源分配与美国的政策选择[D];复旦大学;2011年

6 欧阳丽;信息化时代国际政治霸权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陈俊杰;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论[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浦启华;21世纪初期的亚太战略态势与中国国家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9 林晓光;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与中日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李勇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苏联)俄罗斯和日本的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吉燕;钓鱼岛归属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王林强;论勃兰特的外交思想[D];吉林大学;2011年

3 娄智宇;中日东海划界问题的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简超宗;中日东海争端与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D];暨南大学;2011年

5 湛琼琼;论奥巴马政府“巧实力”外交战略及其对华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毛菊芳;国际政治道德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顾德警;欧盟对中亚地区推行民主化战略探析[D];新疆大学;2011年

8 鲁彦琪;气候外交中的国家利益合理化实现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金敬珍;金大中政府的对朝鲜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郑慧;评析韩国政府的“阳光政策”[D];辽宁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逸舟;;我看中日关系的前景[J];世界知识;2002年18期

2 江瑞平;;经济互利推动波折中的中日关系[J];世界知识;2002年20期

3 孙承;中日关系分析与展望[J];国际问题研究;2003年06期

4 孙新;机遇与挑战——新时期中日关系的思考[J];日本学刊;2003年04期

5 王逸舟;中日关系的十个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9期

6 时殷弘;关于中日关系的战略性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9期

7 庞中英;对立加剧还是合作深化?——中日关系需要远见卓识[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9期

8 陆忠伟;中日关系:理解与推进[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09期

9 杨伯江;从战略高度定位中日关系[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10期

10 陆忠伟,张蕴岭,阎学通,白岩松;推进中日关系的建言[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启新;;日本特大地震对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2 齐福霖;;近百年中日关系国际研讨会综述[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丛一九九○年版[C];1991年

3 冯昭奎;;中日关系的历史拷问[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3年第1期(总第110期)[C];2013年

4 米庆余;;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思考[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一辑)[C];2004年

5 任常毅;;新中国60年中日关系面面观[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刘江永;;“311”大地震对世界经济和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7 徐启新;;我学会访日团应邀访问日本[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8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9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10 徐启新;;我学会与日中关系学会交流合作的新起点——记两学会共同举办的国际研讨会[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熙德;观察中日关系的3个视点[N];北京日报;2005年

2 本报评论员;站在大局高度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N];经济日报;2005年

3 李文(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推动中日关系向着平等互利方向发展[N];经济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徐伟;何以融化中日关系坚冰?[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5 张建新、刘丹、郑天虹;中日关系形势宣讲团在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举行报告会[N];人民日报;2005年

6 侯大伟、余靖静、李江涛、刘洋;中日关系形势宣讲团在川浙京等地举行报告会[N];人民日报;2005年

7 经济日报评论员;站在大局高度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05年

8 本报评论员;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指针[N];人民日报;2005年

9 樊勇明;中日关系坚冰之下蕴藏希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10 邱震海;中日关系:战略性改善还是实质性改善?[N];亚太经济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邰哈斯其木格;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侯德贤;冷战后亚太地区中日关系与美国因素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田林珠;新时期中日关系的走向及中国对日外交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晓光;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与中日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王新堂;从血仇到友邻[D];中共中央党校;1997年

6 游博;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高凡夫;追索正义与尊严的艰难诉求[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敏;试论冷战后中日关系演进中的美国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适;浅析冷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田芳;发展中日关系的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4 龚健;日本民族特性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5 包志荣;从文化因素论二战后的中日关系[D];暨南大学;2009年

6 陶宇;日本非政府组织在中日关系中的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姜广英;中日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化解[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修志成;建构主义视角下中日关系的困境与解决途径[D];延边大学;2010年

9 董磊磊;运用高中历史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日关系的实践和体会[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鹏飞;论21世纪初的中日关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6203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6203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5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