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国公共外交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9 11:54

  本文选题:公共外交 切入点:公众参与 出处:《兰州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当今时代,外交已经从政治、军事领域拓展到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单纯依靠传统的外交方式已经难于完全实现外交目的。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国家间交往日趋密切,政府失去了对信息的垄断权,普通公众拥有了更多机会了解和认识国外政治和社会信息,并参与到对外交往活动和对外决策中。特别是随着公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公众关心、参与政治事务的热情不断高涨,国际舆论对国家行为和对外关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作用,在这些背景下,公共外交应运而生。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面向他国社会和民众,通过大众传媒的手段,以提高本国知名度和美誉度,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和树立良好国家形象为目的的外交形式。公共外交的开放性和对象的公众化,要求新的外交理念和方式,同时,外交的行为主体也需要发生变化。公众作为行为主体在参与公共外交时表现出的平等性、亲和力和低风险性等优势,是政府外交的重要补充和完善,是公共外交实践需要挖掘和整合的重要资源。因此,将公众作为行为主体引入公共外交,拓宽公众参与公共外交的渠道和平台,有效发挥公众的公共外交优势,开展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对外关系活动,成为新时期公共外交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将如何提升中国公共外交能力作为研究目标,将公众作为行为主体参与公共外交作为研究的立足点,通过对公众参与公共外交的重要性、参与途径等问题的分析,借鉴世界主要国家公众参与公共外交的有益经验,总结中国公共外交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最后提出如何提升中国公共外交中公众参与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Abstract]:Nowadays, diplomacy has expanded from political and military fields to many fields such as economy, society, culture and so on. It is difficult to fully realize diplomatic goals by relying solely on traditional diplomatic methods.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impetu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closer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governments lose their monopoly on information, and the general public has more opportunities to understand and understand foreign political and social information. And participate in foreign exchanges and decision-making. Especially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citizens, the public is concerned about, and the enthusiasm for participating in political affairs is constantly rising.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exerts unprecedented influence and effect on state behavior and foreign relations.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public diplomacy emerges as the times require. Public diplomacy is a means by which the government of a country faces the society and the people of other countries, through the means of mass media, in order to enhance its popularity and reputation. Creating a good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and establishing a good national image as the purpose of diplomacy. The openness of public diplomacy and the public orientation of its objects require new diplomatic concepts and method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behavior subject of diplomacy also needs to change. The advantages of equality, affinity and low risk in participating in public diplomacy are the important complement and perfection of government diplomacy. It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that needs to be excavated and integrated in the practice of public diplomac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the public as the main body of conduct into public diplomacy, broaden the channels and platforms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diplomacy,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public diplomacy. Carrying out more comprehensive and deep activities of foreign relations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new period. In this paper, how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as the research goal and the public as the subject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diplomacy as the foothold of the stud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diplomacy, participation in the way and other issues. This paper draws lessons from the beneficial experienc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diplomacy of majo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hinese public diplomacy,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enhance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capacity in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8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檀有志;;年轻的学问:公共外交[J];同舟共进;2011年09期

2 胡百精;;公共外交的语境、内涵与形态[J];国际公关;2009年02期

3 谭震;;博鳌:公共外交的成功平台——与蒋晓松一席谈[J];对外传播;2010年07期

4 赵磊;王燕;;从胡锦涛访美看中国公共外交[J];党政论坛;2011年04期

5 方匡;;新公共外交之“新”[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赵启正;;中国进入公共外交时代[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9年11期

7 傅莹;;重视公共外交[J];今日中国论坛;2009年09期

8 陈昊苏;;加强公共外交 提升国家形象[J];对外传播;2009年12期

9 谭震;;黄友义谈公共外交[J];对外传播;2010年07期

10 赵启正;;如何有效地开展公共外交[J];留学生;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桂珍;桑维军;;对外宣传向公共外交的转型——从奥运会到世博[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义桅;;公共外交与中国软权力的崛起[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3 张桂珍;;公共外交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形象[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万明;;论现今伊朗公共外交的运用与效果[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5 孙杰;;浅析中国特色外交理论[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于朝晖;;美国公共外交中的跨文化因素分析[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黄华松;;近年来毛泽东外交思想研究综述[A];毛泽东研究总第3辑2008年第1辑[C];2008年

8 ;党领导的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与经验[A];光辉的历程 宝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的建设主要成就与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显泗;;论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10 Peter Alan Horton;;“胜利者是…悉尼”(和北京):服务于公共外交的奥运会(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刁妍;开展公共外交拓展履职领域[N];人民政协报;2009年

2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赵启正;提升公共外交的自觉意识[N];新华日报;2009年

3 本报评论员 王尔山;美式公共外交的新延伸[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4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曲星;中国公共外交顺势而为[N];人民日报;2010年

5 记者 司晋丽;成立民间机构推进公共外交[N];人民政协报;2010年

6 记者 杜军玲;国家公共外交香港可出一份力[N];人民政协报;2010年

7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曾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 赵启正;中国进入了公共外交时代[N];组织人事报;2010年

8 顾钧;走进公共外交的新时代[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记者 钟海珍;公共外交 匹夫有责[N];组织人事报;2010年

10 任晶晶 当代中国研究所外交史与港澳台史研究室;公共外交:中国外交新高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宏斌;文化、利益与美国公共外交[D];外交学院;2005年

2 阿雷(Alireza Khoshrou);冷战后中美新公共外交政策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李德芳;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D];山东大学;2009年

4 母耕源;外交沟通理论与实践初探[D];外交学院;2010年

5 艾小勇;重大事件中的国家形象塑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王珏;权力与声誉[D];复旦大学;2006年

7 王静;中国中东外交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因素影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张煜;中美“伙伴关系”外交的比较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9 孔凡河;江泽民外交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沈国麟;控制沟通[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成现;构建和谐世界中的中国公共外交[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强东妮;中国公共外交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全李彬;公共外交的“客体”指向法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薇;地方政府公共外交的维度与效果[D];复旦大学;2010年

5 程妍;中国对美公共外交评析[D];辽宁大学;2011年

6 陈荣杰;论中国公共外交政策的兴起及演变[D];云南大学;2012年

7 迟策驹;中国公共外交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肖惠芳;全球化时代的网络外交—理论与实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刘立君;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及完善对策[D];南昌大学;2012年

10 李永强;中国对日公共外交浅析[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341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6341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d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