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IPCC如何影响国际气候谈判——一种基于认知共同体理论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20 02:27

  本文选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切入点:气候谈判 出处:《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性和不确定性使国际气候政策的协调变得十分必要。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作用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但中国学术界对其作用机制的认识仍然有限。作者借鉴认知共同体理论,分析了IPCC影响国际气候谈判的四个主要路径,即政策创新、政策扩散、政策选择和政策坚持。首先,在政策创新层面,IPCC是国际气候谈判中的政策合法性来源。IPCC的科学性赋予了评估报告的合法性,成为国际气候谈判规范与原则的最高来源,直接支撑气候谈判。其次,在政策扩散层面,IPCC定期发布报告的模式具有累积效应,这种气候变化知识的传播能力极强,因此保持了气候变化在国际政治议程设置上的较高排序。再次,在政策选择层面,特别是IPCC与政治权力的关系上,IPCC的评估报告包括科学评估与政府评估的双重程序,在牺牲了部分科学合法性的同时,IPCC也维持了自身的政治影响力。最后,在政策坚持层面,IPCC与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的联合与互动形成了间接影响国际气候谈判的渠道。这一渠道强化了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与小岛屿国家等行为体向传统的国际气候谈判格局施压的作用。当然,IPCC作为气候变化的认知共同体,也存在着一些如科学专业精神不足、组织机构运行效率不高等影响其发挥作用的限制性因素。因此,IPCC的作用也是有边界的。
[Abstract]:The global and uncertain nature of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necessitates the coord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climate policy. The role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in international climate negotiations has received universal attenti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owever, the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still have a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its mechanism. The author uses the cognitive community theory as a reference to analyze the four main ways in which IPCC influences international climate negotiations, that is, policy innovation, policy diffusion, policy choice and policy persistence. At the level of policy innovation, the IPCC is the source of policy legitimacy in international climate negotiations.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IPCC gives legitimacy to the assessment report and becomes the highest source of norms and principles for international climate negotiations, which directly supports climate negotiations. At the policy diffusion level, the IPCC model of periodic reporting has a cumulative effect, and the ability to disseminate knowledge on climate change is extremely strong, thus maintaining a high ranking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set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genda. Thirdly, at the policy choice level, In particular,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PCC and political power, the IPCC's assessment report includes a dual procedure of scientific assessment and government assessment, which, while sacrificing some of the legitimacy of science, also maintains its own political influence. At the policy insistence level, the associ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PCC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form a channel that indirectly affects international climate negotiations. This channel reinforces the shift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small island States to traditional practices. Of course, the IPCC, as the cognitive community for climate change, There are also some restrictive factors, such as the lack of scientific professionalism and the inefficient oper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Therefore, the role of IPCC also has its limit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基金】:2012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战略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2BAC20B06)的资助
【分类号】:P467;D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潘家华;国家利益的科学论争与国际政治妥协——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关于减缓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分析评估报告》述评[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02期

2 喻常森;;认知共同体与亚太地区第二轨道外交[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11期

3 张晓华;高云;祁悦;傅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主要结论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进程的影响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年01期

4 巴里·布赞;王江丽;黄德远;崔顺姬;;全球化与认同:世界社会是否可能?[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鑫;冯清云;;ASEAN ISIS与亚太安全制度建构:以ARF机制为核心的分析[J];东南亚研究;2010年04期

2 吕晓莉;缪金盟;;IPCC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的作用研究[J];国际论坛;2011年06期

3 王刚;;美国与欧盟的碳减排方案分析及中国的应对策略[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4期

4 孙兴杰;;国际关系史分期研究:以英国学派理论为参照[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5 王明国;;国际制度复杂性与东亚一体化进程[J];当代亚太;2013年01期

6 王莉君;;全球化趋势下我国法律发展的自主性[J];比较法研究;2013年04期

7 麻陆东;;建构主义的东亚地区主义路径说及其解读困境[J];东南亚研究;2014年01期

8 刘清江;;民族国家身份的困境及解构思路[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06期

9 孙凯;;国际环境政治中的“认知共同体”理论评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丁艳平;张晶;;博鳌亚洲论坛政治功能初探——以两岸关系的改善为例[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麻陆东;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过程中的政府间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慧明;生态现代化与气候谈判[D];山东大学;2011年

3 薄燕;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对美国与《京都议定书》的双层博弈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4 陈刚;集体行动逻辑与国际合作[D];外交学院;2006年

5 林云华;国际气候合作与排放权交易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7 杜娟;国际规范的传播:社会化和本土化[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傅聪;欧盟应对气候变化治理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9 王毅刚;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设计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10 赵丹阳;数字环境下科技文献信息开发利用与服务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寒溪;第二轨道外交:CSCAP对ARF的影响[J];当代亚太;2005年04期

2 曲建升;张志强;曾静静;;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国际发展态势与挑战[J];科学观察;2008年04期

3 史军;;气候变化科学不确定性的伦理解析[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年04期

4 秦大河;陈振林;罗勇;丁一汇;戴晓苏;任贾文;翟盘茂;张小曳;赵宗慈;张德二;高学杰;沈永平;;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年02期

5 高云;罗勇;张军岩;;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看气候变化谈判的焦点问题及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可能作用[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年02期

6 滕飞;何建坤;高云;董文杰;;2℃温升目标下排放空间及路径的不确定性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3年06期

7 高云;毛留喜;程磊;;关于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若干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3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长春;;国际气候合作原则及合作前景[J];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10期

2 赵行姝;;国际气候合作的现实与前景[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05期

3 郁琳琳,唐为中;国际气候谈判的博弈论分析[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3期

4 胡宗山;史文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国际气候合作:历程、动因与对策[J];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05期

5 王瑞彬;;国际气候变化机制的演变及其前景[J];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04期

6 李强;;国际气候合作与可持续发展关系辨析[J];生态经济;2009年05期

7 严双伍;肖兰兰;;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立场演变[J];当代亚太;2010年01期

8 张磊;庄贵阳;;国际气候谈判困局与东亚合作[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7期

9 孙畅;;国际气候体制构建中的发展难题[J];国际资料信息;2010年10期

10 严双伍;高小升;;欧盟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立场与利益诉求[J];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雅敏;;国际气候政策的评价标准分析[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施奕任;;国际气候倡议与中国的组织应对[A];中国水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本报评论员 唐学鹏;国际气候新秩序[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2 记者 亦卓;建立公平而有效的国际气候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2012年后国际气候制度与发展权益”研讨会举办[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4 陈迎;合作推动国际气候谈判[N];人民日报;2009年

5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志青;充分估计“国际气候议题”的复杂性[N];文汇报;2009年

6 潘家华;碳预算方案:构建2012年后的国际气候制度[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李明三;透过IPCC提升国际气候谈判能力[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8 特派记者 熊敏;华盛顿气候政治“晴转多云”[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范锋亮;国际气候制度中的遵约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王博;国际气候会议的政策转移态势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甘恢运;国际气候合作的可行性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371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6371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0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