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核秩序演变研究
本文选题:国际核秩序 切入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出处:《延边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国际社会的核活动目前正处在依照某些特定规范运作而形成的一种稳定而有序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被称之为“核秩序”。国际核秩序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美国垄断时期、核技术扩散时期以及不扩散核武器时期等三个历史阶段。现时核秩序即国际核秩序诞生以来的第三个阶段,其基础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依据这一条约,现时核秩序由“不扩散核武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及“核军备控制与核裁军”三部分构成。在这三者之中,“不扩散核武器”居于核心地位,并且是后两者运作与实现的根本前提。冷战时期,“不扩散核武器”理念的实际运作所依靠的是美苏平行核不扩散体制。凭借这一体制,美苏分享了国际核秩序的主导权。美苏平行核不扩散体制的存在为冷战时期国际社会有效控制核武器的横向扩散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该体制的终结给现时核秩序带来了一系列重要影响,其中之一便是后冷战时代核问题频繁发生。冷战结束以后,唯一拥有超级核大国地位的美国掌握了现时核秩序的主导权,其核不扩散政策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在核秩序层面,美国调整与改变核不扩散政策的行为可以被理解为是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核秩序。这一全新核秩序与现时核秩序相比更具广泛性和包容性,已经呈现出“全球核秩序”的雏形。
[Abstract]:At present, the nuclear activitie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re in a stable and orderly state formed by the operation of certain specific norms. This state can be called the "nuclear orde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nuclear order mainly experienced a period of American monopoly. The nuclear order, the third stage since the birth of the international nuclear order, is based on the 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The current nuclear order consists of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peaceful uses of atomic energy" and "nuclear arms control and nuclear disarmament". And is the fundamental prerequisite for the oper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latter two. During the cold war, the concept of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actually oper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parallel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regim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share the dominant power of the international nuclear order. The existence of the US-Soviet parallel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regim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effectively controlling the horizontal 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during the Cold War. The time nuclear order has had a series of important effects. One of them is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nuclear issu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the only US with super nuclear power has taken the lead in the current nuclear order, and its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policy has also changed. At the nuclear order level, The United States' efforts to adjust and change its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policy can be interpreted as an attempt to build a new nuclear order, which is more extensive and inclusive than the current nuclear order and has taken on the rudimentary shape of the "global nuclear order".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8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建伟;;中国核不扩散政策和行为变化——一种规范合法性的解读[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莉娜;;论国际核不扩散体制——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视角[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吴莼思;核安全秩序面临新挑战[N];文汇报;2010年
2 记者 温宪 马小宁;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N];人民日报;2009年
3 辛义 阎学燕;世界核蓝图该如何描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4 记者 姬新龙;韩国“无法容忍”,朝韩军队无大规模集结[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5 记者 刘赞;美国欢迎中国发挥更大作用[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6 ;江泽民应约与布什通电话[N];人民日报;2003年
7 黄晴;核不扩散前景堪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8 赖斯;美国与印度不容错失的机会[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9 黄晴;对待“核”问题 还须两面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10 彼得·C·格莱文 迈克尔·J·伊科诺米 王晓苏 编译;伊朗“核游戏”令人迷惑[N];中国能源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震;冷战转型时期美国核不扩散政策(1969-1976)[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李延长;后冷战时期俄罗斯的中东政策与个案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3 王玮;跨越制度边界的互动——国际制度与非成员国关系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海凡;国际核秩序演变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2 苏菲;美国的南亚核政策1964-1979[D];郑州大学;2010年
3 李朔寒;约翰逊政府对中国首次核试验的认知与反应(1964—1966)[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郭寅歌;探析美国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D];南京大学;2011年
5 张钟兮;在和平利用核能与防扩散之间寻求平衡[D];复旦大学;2011年
6 刘元;从杜鲁门政府到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美国核政策(1945-1961)[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方炜;浅析国际法在核军控进程的地位和作用[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李小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约束力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9 王九思;海湾战争后日本的中东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415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641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