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濑忠震的外交主张及其实践
本文选题:岩濑忠震 切入点:外交主张 出处:《大连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德川幕府末期,岩濑忠震作为近代日本政治舞台上最初的外交家之一,被誉为幕末三杰之一,参加了影响日本历史进程的《日美亲善条约》、《日美友好通商条约》暨“安政五国条约”的谈判、签订活动。岩濑忠震的各项外交主张是在中国鸦片战争的影响下,通过在日俄外交谈判和日美外交谈判的实践中逐步演变形成的,据此,其外交主张得以充分展开,成为构筑日本幕末开国外交理论的支柱。 岩濑忠震的外交实践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为准则,提倡并制定计划使得日本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国际政治事务,积极促进日本开国与世界资本主义接轨为其内涵;以放眼世界的外交视野、倡导开港通商的远见卓识和积极主动的谈判手段为其主要特征。其外交主张在海防防务中以提出考察香港的建议,通过建造海军炮台,制造军舰,设立讲武所、蕃书调所等举措,得到实践。 受制于长期闭关锁国的限制,以及日本相对于西方国家国势孱弱的状况,加之对国际外交知识的匮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致使岩濑忠震的外交主张与实践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在推动日本从锁国走向开国,乃至开港的进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其对当时日本局势的判断及建言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岩濑忠震的外交主张及其实践为明治维新改革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外交思路,也为明治维新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Abstract]:At the end of Tokugawa's shogunate, as one of the first diplomats on the political stage of modern Japan, Masase was praised as one of the three key figures at the end of the curtain. He participated in the negotiation and signing of the Treaty of Goodwill betwee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Treaty of Friendship and Commerce betwee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Treaty on Security and Policy, which affecte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Japan. Through the gradual evolution in the practice of Japanese-Russian diplomatic negotiations and Japanese-American diplomatic negotiations, its diplomatic propositions have been fully developed and become the pillars of the founding diplomatic theory at the end of the Japanese curtain. Iwasase's diplomatic practice is based on safeguarding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national interests, advocates and formulates plans to make Japan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ffairs in an equal capacity, and actively promotes the integration of Japan's founding state with world capitalism. It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diplomatic vision, foresight and proactive means of negotiation, advocating opening up and trading in Hong Kong. Its diplomatic proposition is to put forward a proposal to inspect Hong Kong in the defense of coastal defence, and to build naval vessel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naval fortres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Wushu, Fan Shudiao Institute and other measures, has been put into practice. Subject to the constraints of a long period of closed-door relations, the weakness of Japan in relation to Western countries, and the lack of knowledge of international diplomacy, and other objective factors, The diplomatic propositions and practices of Masase inevitably have certain limitations, but they have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ushing Japan from a locked country to a founding country, and even to the opening of a port. His judgment and advice on the Japanese situation at that time had an ununderestimated influence in the process of Japan's modernization. The diplomatic proposition and practice of Nakasaki offered a new diplomatic thinking for the Meiji Restoration Reform. It also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success of the Meiji Restoration.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313;D8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明国;周广东;;日本近代化学发展述评[J];化学通报;1993年08期
2 王晶;明治维新及其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J];日本研究;1994年01期
3 唐琼;;从町人思想看儒学在日本近代化中的功效[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03期
4 刘yN玲;;浅谈社会心态在日本近代发展中的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年02期
5 陈言;;《冲绳札记》:针对核时代的写作[J];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04期
6 孙志民;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先生来校讲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7 孙立祥;日本近代化成功的精神因素[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8 崔青青;;浅析中国近代化失败之原因——与日本近代化相比较[J];沧桑;2010年12期
9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日本研究;1996年04期
10 ;各国政治[J];全国新书目;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孙杰;;浅析中国特色外交理论[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黄华松;;近年来毛泽东外交思想研究综述[A];毛泽东研究总第3辑2008年第1辑[C];2008年
3 徐向东;;战后日本婚姻家庭的变化[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二期)[C];1993年
4 李协京;;试析福泽谕吉启蒙思想的特点及其对日本教育近代化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林哲翔;;加藤周一的翻译观之初探——以《明治初期的翻译》为中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全球能源资源外交与中国策略[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1-2012)[C];2012年
7 王少华;;政党外交与执政能力建设[A];“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21世纪初政党发展与变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严清华;;中日近代化之初的两种对外开放观——“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思想比较[A];集雨窖文丛——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2000年
9 ;党领导的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与经验[A];光辉的历程 宝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的建设主要成就与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师大中国民间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张胜军;中国不要另类外交[N];东方早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刘水明 董力;中国外交迎难而上 开拓创新 大有作为[N];人民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王芳 罗春华;中国外交与国际形势[N];人民日报;2010年
4 汪文斌;和谐世界思想:中国外交理论的新境界[N];人民日报;2011年
5 外交部党委副书记 部长 杨洁篪;学以致用 知行并进[N];人民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吕岩松 施晓慧;亮点突出 成果显著[N];人民日报;2009年
7 王立群;日本近代化动因的新探索[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吕鸿 于景浩 牛瑞飞 王如君 王小光 王新萍 采编;运筹帷幄大智慧[N];人民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翟启运;韩国第一位中国博士[N];人民日报;2001年
10 郭婷婷;我们在美国学习WTO[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力群;中江兆民的政治活动与政治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乐敏;传统与现代的耦合[D];复旦大学;2010年
3 张煜;中美“伙伴关系”外交的比较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4 孔凡河;江泽民外交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德芳;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D];山东大学;2009年
6 杨子辉;美国新保守主义与布什外交战略[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7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8 崔建立;冷战时期富布莱特项目与美国文化外交[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俊英;日本明治中期的国粹主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10 张瑾;小泉八云的日本情结与文学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甜;岩濑忠震的外交主张及其实践[D];大连大学;2012年
2 范瑞莹;中国共产党科技外交实践与理论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3 肖惠芳;全球化时代的网络外交—理论与实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赵汗青;北京城市外交发展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5 闵捷;新中国对阿拉伯国家人文外交运作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田艺琼;新中国对沙特、以色列人文外交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王晶;美国巧实力外交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高成th;立国外交、大国外交、全球外交[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朱玮琼;试析奥巴马政府东亚“巧实力”外交[D];外交学院;2012年
10 杨国胜;中国网络外交的SWOT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464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646453.html